当前文学批评的批评意识
[Abstract]:The mature literary criticism must be scientific, philosophical and independent. Since 1980s, our literary criticism has lacked scientific consciousness, philosophical consciousness and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to some extent, analyzed its defects, found out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and accumulated beneficial experie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China's own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单位】: 长江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汝伦 ,王晓明 ,朱学勤 ,陈思和;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J];读书;1994年03期
2 吴炫 ,王干 ,费振钟 ,王彬彬;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三——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J];读书;1994年06期
3 曹顺庆,李思屈;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J];文学评论;1997年04期
4 曹顺庆;“话语转换”的继续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J];文艺争鸣;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媛;;试论现代性视阈内的五四新文化运动[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2 石永浩;孙迎春;;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阐释与现代转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艾佳慧;;在“边缘”处感受挑战——《读书》法学类文章研究[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4期
4 石磊;浅论法律教育的人文价值[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5 张桂芳;;30年来中国人文精神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宋建林;对“人文精神”讨论的反思[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7 汪文学;;中国文论话语之重建与研究领域的开拓——兼论开展边省文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8 熊元义;当前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韩媛媛;;浅析徐坤笔下女性的失语境地[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羊玉祥;意象──意境──诗歌艺术魅力之所在[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桂芳;;30年来中国人文精神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2 卢佑诚;;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点看法[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定清;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与欧洲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5 陈军科;当代社会发展: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6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7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阳文风;宗白华与中国现代诗学[D];暨南大学;2003年
9 刘聪;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中的梁实秋[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圣传;文化诗学本土性探源[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2 张传福;论王朔痞子英雄的文化内涵[D];安徽大学;2011年
3 狄明艳;论迟子建小说的人文精神[D];延边大学;2011年
4 丁荪;原型批评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孙雪丽;思与诗的和合[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6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张小燕;晚生代的文化身份与边缘叙事[D];厦门大学;2001年
8 贺玉高;知识分子立场与后殖民主义[D];郑州大学;2003年
9 萧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媒与人文精神[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汪杨;“飘”年代的强势话语—从池莉、林白的小说看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D];安徽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思屈;中国诗学的话语言说方式[J];求是学刊;1996年04期
2 屈雅君;变则通 通则久——“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月珍;文学批评史观念的介入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端[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赵运通;;文学批评·本体与文体的独立性[J];牡丹;1995年05期
3 殷国明;;批评的“三气”[J];上海文学;1996年11期
4 刘志华;;文化生态与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的发生——评庄桂成的《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6期
5 吴义勤;孙谦;;文学批评正在更新换代(访谈)[J];朔方;2009年02期
6 黄伟林;;有难度的批评——论张燕玲的批评风格[J];文艺争鸣;2010年07期
7 庄桂成;论中国文学批评视野中的“现代转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李志孝;;文学批评需要责任意识[J];飞天;2007年02期
9 郭秀珍;寇炳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J];华章;2009年02期
10 邓韶玉;中国文学批评近代化的艰难历程[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娜辉;;走出低谷 走向现代——对现代文学批评的一点反思[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周静娴;;浅谈如何尊重学生[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3 孙浩哲;;第十七讲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青春期恋情[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4 雷捷;;以尊重赢得尊重,,用爱感受爱[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5 付雨霓;;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雷捷;;以尊重赢得尊重,用爱感受爱[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7 杨英;;关注心理健康 培养合格人才[A];浙江省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论文集[C];2005年
8 杨国顺;;高中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 张清民;;试论《讲话》中政治批评的合理性与局限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龚奕;;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陆建德;培养批评意识[N];人民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王研;建构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时机到了[N];辽宁日报;2011年
3 含羞草;给中国文学批评定位[N];文学报;2003年
4 李建中;对中国文学批评传统的创新与超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雷体沛;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批评如何建构[N];文艺报;2007年
6 朱竞;阳光与玫瑰花的敌人[N];吉林日报;2004年
7 韩晓雪;让文学批评形成合力[N];文艺报;2007年
8 雷体沛;“新世纪文学批评的建构”学术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7年
9 木月;“中国文学评点”世界独一无二[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刘晶雯;时光无法湮没的严谨[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桂成;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闫月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进程[D];暨南大学;2002年
3 邵滢;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建构之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春燕;新时期30年陕西文学批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兵;清人选清诗与清代诗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潘慧琼;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两个维度[D];浙江大学;2006年
7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8 张毅;从五四到抗战:中国女性小说中的男性形象[D];山东大学;2007年
9 王晓东;朱自清学术思想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王旭川;中国小说续书的历史发展[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海燕;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培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杨贵环;三曹文学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4年
3 杨艳石;设计教育中设计批评意识与能力培养问题之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4 余芬霞;乔治·爱略特的女性意识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徽昭;高晓声乡土意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植冰;凯瑟琳·安·波特宗教观和女性观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王蕾;大众传媒时代下中国文学批评现状探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欧造杰;乔治·布莱的意识批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樊丽;马尔库塞艺术形式论对中国文学批评美学观念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方坚伟;六朝文学批评“品第”观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42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4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