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文艺本质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发布时间:2018-11-24 20:59
【摘要】: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究其根源,研究方法的差异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原因。以往那种或是把审美反映等同于一般的科学反映,或是把审美反映与科学反映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用文艺的审美本性来否定其认识本性的观点和方法,都不符合文艺的实际情况。对文艺的研究,一方面要在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审美反映的特殊方法来科学地把握文艺的本质。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文学艺术活动不但与人的认识活动相联系,同时也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而审美建构论,则主要是揭示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精神"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或艺术存在的具体方式的本质内涵,侧重从文艺主体精神创造性的角度把握文学艺术的本质。文艺活动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结构,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它的基础和核心,而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则是在审美反映的基础上,对艺术活动过程的具体展现。因此,对文艺这一整体结构的研究,在方法上也应该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即审美反映与建构的辩证统一和综合。
[Abstract]:As to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opinions vary from ancient to present. Investigate its root, the difference of research method cannot but say is a major reason. In the past, either the aesthetic reflection was equated with the general scientific reflection, or the aesthetic reflection and the scientific reflection were separated and antagonized, and even the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negating their cognitive nature with the aesthetic nature of literature and art. Are not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art,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scientifically grasp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by using the special method of aesthetic refle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reflection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On the other hand, we must also see that literary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people's cognition activities, but also to people's practical activities. The aesthetic constructivism is mainly to reveal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the way in which "practice-spirit" art grasps the world or the concrete way of artistic existence, which is based on practice. Emphasis is laid on grasping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the angle of spiritual creativity of literary subject. Literature and art activity is a multi-level overall structure, the aesthetic reflection of real life is its foundation and core, and art production and art acceptance is the concrete display of art activity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aesthetic reflection.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whole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and art should also be a dialectical unity in method, that is, the dialectical unity and synthesis of aesthetic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期以来文艺本质问题的论争及其理论探析》(项目批准号:07AZW001)]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红;王国坛;;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契合[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高国希;;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晏辉;;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传统伦理的现代境遇[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4 刘建荣;;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陈进华;;中韩未成年人公民教育比较研究[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朱金瑞;全荣花;;企业安全发展的伦理意蕴[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春萍;叶幸男;;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经济发展[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汤海艳;;礼仪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李晓霞;中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希庭;;试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2 孟宪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论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6期

3 朱春艳;;现代西方技术现实主义思潮评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贾英健;社会哲学视野中的制度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郝建国;关春柱;;“回到马克思”: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种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5期

6 郭龙生;;略论中国当代语言规划的方法论原则[J];学术研究;2006年12期

7 蔡方鹿;;吕祖谦的经学思想及其方法论原则[J];中国哲学史;2008年02期

8 方克立;;重提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J];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08期

9 武菊芳;;我国慈善文化建设的方法论原则[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12期

10 王自贵;何向东;;论莱布尼茨充足理由原则的哲学意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英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前提、意蕴和方法论原则[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2 许瑞芳;;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论透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陈本友;;青少年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探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范湘涛;;毛泽东晚年的理论建树[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5 方正沅;张翠苓;陶毓顺;;哲学方法在科技编辑学方法论体系中的指导作用[A];学报编辑论丛(第二集)[C];1991年

6 何凯文;;中医学的气本体论特点及其对方法论的影响[A];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钟玖英;;王易《修辞学通诠》的当代阐释[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农国忠;;邓小平方法论浅析[A];伟人智慧 强国丰碑——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的反思与生存本体论的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恒兵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黎华;陈云经济思想的方法论原则、本质及其相互关系[N];西藏日报;2005年

3 申文朝;落实好“几项重大教育”的方法论原则[N];战士报;2006年

4 孙小礼;模型: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三)[N];学习时报;2007年

5 肖君华;解析现代生育伦理问题的方法论原则[N];光明日报;2004年

6 童庆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高丽华;江玮:方法决定一切[N];计算机世界;2006年

8 孙成华;解放思想的方法论原则[N];吉林日报;2009年

9 董伟 陶玉荣;浅谈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方法论原则[N];潍坊日报;2011年

10 侯且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仕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历史与逻辑[D];南京大学;2012年

2 单业才;社会发展的微观探析[D];山东大学;2011年

3 许修杰;社会进步代价论纲[D];吉林大学;2006年

4 林丹;在互动中制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军;论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基石[D];武汉大学;2006年

6 蒋红雨;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观念的生存透视[D];吉林大学;2003年

7 欧健;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吉发;政治实践论[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智慧;人的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雅靖;柏拉图关于文艺本质的探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2 朱高峰;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建构[D];郑州大学;2005年

3 黄其昌;论哲学视野中的和谐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书梅;从审美反映论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D];安徽大学;2006年

5 邢冠群;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刘海波;《荀子》的文艺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程圃芳;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现代创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亓怀义;新时期文艺学文化转向下的文艺本质观[D];山东大学;2009年

9 扈志东;试论休谟哲学中的相似性原则[D];苏州大学;2007年

10 于春丽;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本文编号:2355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55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e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