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努斯神话:媒介、美学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金惠敏教授访谈
[Abstract]:Experience in theory, theory in experience. Zou Za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Zou"): Hello, Mr. Jin. First of all, thank you for this academic interview. In early 2006, I had the honour to read your monograph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Media-critical Theory at the end of Literature". Later you read about your interviews with Stuart Hall, David Morley, Mark Post and Tony Bennett, and you recently published positive audience Theory-Birmingham Paradigm from Hall to Morley. It can be said that whether it is a description of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electronic media, or from the Frankfurt school of cultural industry to British cultural research electricity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2010人文社科课题(批准号10YJCZH255)“名家访谈”系列之一
【分类号】:I0;G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树广;宽恕的条件和界限——苦难意识、记忆理性和有限度的超越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李茂增;;宽恕与和解的寓言[J];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3 刘介民;翻译与解构翻译的认知——读《德里达的解构翻译理论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王岳川;新世纪中国的“后学”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任文利;;生活、哲学与信念——评黄玉顺的“生活儒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景海峰;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和身份重建[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王庆奖;语言意向性、制度性与民主性、独裁性[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8 张允熠;哲学的困境和黑格尔的幽灵——关于“中国无哲学”的反思[J];文史哲;2005年03期
9 金惠敏;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4年02期
10 陈金全,王薇;后现代法学的批判价值与局限[J];现代法学;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秀琴;;解构的“幽灵”与批判的辩证法——德里达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艳霞;正当性刑法解释路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苑华;评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4年
4 林德全;论教育叙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柳士彬;遮蔽与澄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许丽萍;吉登斯生活政治范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王永豪;无言的逍遥[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袁先来;德里达诗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宋林生;现代性与民族性:话剧“民族形式”讨论的再讨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10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浩斌;浅析“思想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2 彭欢;后现代语境中的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性写作[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计湘婷;后现代观的小学教师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叶枝青;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现代诠释[D];苏州大学;2004年
5 徐科吉;关于“实在界”以及亨利·詹姆斯在《螺丝在拧紧》中实现从“实在界”的逃脱[D];山东大学;2005年
6 李飒;冷漠:现代社会独特的生存经验[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7 闫爱华;论文学阐释的限度[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男;理论的旅行[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周磊;女性群体的写作狂欢[D];西南大学;2006年
10 楚立峰;解构主义翻译观述评[D];福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海;;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对话还是对立[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年04期
2 鲍栋;;打火机:闪烁其辞的文化研究[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05期
3 胡乔美;;关于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4 王轻鸿;;“信息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J];文学评论;2011年02期
5 宁宗一;文学本位与文体意识[J];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02期
6 黄青喜;;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许俊莹;;文学批评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地位与合法性问题[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12期
8 郑玉明;;冲突抑或统一——兼论文化研究、文化批评与文艺审美性之关系[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傅守祥;;文艺学的拓疆与文化研究的崛起[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王育烽;陈智淦;;生态女性主义概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乐黛云;;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庆本;超越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N];学习时报;2001年
2 杨扬;文化研究:谨防庸俗社会学回潮[N];文汇报;2003年
3 贾蕾;文化研究与中国走向世界[N];文艺报;2004年
4 李卫华;当前文艺学中的“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6年
5 王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1年
6 金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胡菊兰翻译整理;电子媒介·文学危机·文化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崔立秋;文学理论遭遇危机了吗?[N];河北日报;2006年
8 解玺璋;文化研究译著再度走红[N];北京日报;2001年
9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10 徐立钱;新世纪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许宏香;仿像[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5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四川大学;2007年
8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钟琛;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媒介文学事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龙新;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李凤英;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4 左少峰;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法[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周蒈;以“死亡”唱响“象征交换”的序幕[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富宝;反思、批判与重构[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纪晓玲;女翻译家冰心及其译作《吉檀迦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薛丽萍;从文化视角比较简·爱和林黛玉的不同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健平;《平家物语》与《三国演义》儒家文化之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10 雷洪梅;媚俗:大众文化研究的关键词考察[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56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56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