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到共相——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中的视角演变
[Abstract]:Terry Eagleton has always been concerned about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and in his 2012 book, Literary events, he delved into the grand question of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with the help of a common term in medieval scholarly philosophy. Therefore, it defines literature as anti-essentialism. In his opinion, the reason why the essentialism and anti-essentialism of literature exist at the same time is that people understand literatur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realism and nominalism: we must find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and define it. Is a kind of extreme realism viewpoint; It is an extreme nominalism to think that literature has no essenc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
【基金】: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基本文学理论观念的演进与论争研究”(10BZW011)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毛崇杰;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王晓朝;李树琴;;西方古典哲学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演进[J];学术月刊;2009年10期
3 顾乃忠;;四论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维特根斯坦的文化观中的内在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J];学海;2012年04期
4 阴志科;;寻找阿基米德支点——反思《理论之后》争鸣中的科学与意识形态问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纪朋;;羌族释比法器与佛教法器之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姬慧;;《敦煌碑铭赞辑释》补校举隅[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3 李耀辉;;从斗姥与摩利支天的融合看佛道文化的交涉[J];中国道教;2011年04期
4 张诒三;;试论佛源外来词的定型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丁治民;;《古尊宿语录》偈颂用韵考[J];古汉语研究;2010年03期
6 许杰然;;《搜神记》中的“魔”字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09期
7 陈明光;;大足临济宗始祖元亮与师至福考——探述明代大足临济宗的传入与兴衰[J];长江文明;2012年01期
8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陀罗尼密典——中唐敦煌密教文献研究之一[J];敦煌研究;2012年06期
9 胡晓东;;佛乐唱导技术特质探析——以重庆罗汉寺瑜伽焰口唱腔为例[J];歌海;2014年01期
10 李光明;;金刚宝座塔与曼陀罗文化考略[J];法音;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赫赫;中国古代人物画“十八描”概念的历史演进与画史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谷乔;唐代高僧塔铭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贾学锋;萨迦班智达《三律仪差别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康振栋;竺法媤翻译佛经词_Y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陈剑;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黄江苏;周作人的文学道路[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燕;龙图腾的审美记忆与隐性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吴迪;藏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孔元元;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翡翠制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师彬;佛教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海红;论萨义德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7 姜美菊;敦煌邈真赞词汇选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佩;北宋张商英护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丽静;回族穆斯林捐赠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薛春华;禅宗语录熟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世英;相同·相似·相通——关于“共相”的本体论地位问题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李春青;论文学理论的命名——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反思之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希利斯·米勒 ,郭英剑;论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01期
4 乔纳森·卡勒;金莉;周铭;;什么是文化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4期
5 王宁;“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J];外国文学;2005年03期
6 金惠敏;;理论没有“之后”——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说起[J];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7 文森特·B.利奇;王晓群;;理论的终结[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7期
8 特里.伊格尔顿,王晓群;理论之后[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11期
9 戴维.洛奇,王晓群;向这一切说再见——评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11期
10 何卫华;谢海燕;;《理论之后》:“后理论时代”的认知测绘[J];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约翰·杜普雷;苏东晓;;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再论基础与上层建筑》[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2年00期
2 鲜益;再铸科学的“批判的武器”[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5期
3 拉曼·塞尔登 ,周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晚近发展——伊格尔顿和詹姆森[J];文艺研究;1992年02期
4 郭志今;文学与意识形态——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评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2年03期
5 陶英铅;;论伊格尔顿审美中的意识形态[J];梧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孟登迎;作为“躯体话语”的审美学——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简评[J];南方文坛;1999年02期
7 谢华;;文学文本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生产——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观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8 李炜;;文学理论的解构——伊格尔顿文学思想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吴芳;;特里·伊格尔顿与女性主义[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10 林广泽;;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政治泛化——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观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李永新;;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的身体问题[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赵文;;反思与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与当代文艺学建设刍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董学文;;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进书;;不粘不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8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9 罗中起;;批评需要文化想象——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现代性建设的一点思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陆扬;理论的迷途[N];文学报;2011年
3 赵志军;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教育的困难[N];文艺报;2005年
4 丁国旗;2009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状况[N];文艺报;2010年
5 韩晓红;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和格萨尔史诗文化[N];甘孜日报(汉文);2006年
6 王一川;探访被覆盖的理论原点[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王杰;关于文艺学和美学的现实性问题[N];文艺报;2005年
8 清衣;探索新的理论批评形式[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邵振国;文学之形而上性[N];光明日报;2007年
10 程巍;近期英美文论状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2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3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全;论伊格尔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2 党霄羽;论伊格尔顿的悲剧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苗吉友;后理论:理论的反思与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永新;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5 赵玲玲;伊格尔顿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杜鹃;伊格尔顿的现代悲剧观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7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尚丹露;身体·审美·意识形态[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峰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论透视[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安红妍;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79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79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