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生豪的诗词创作与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之关系
[Abstract]:Zhu Shenghao expressed the Shakespeare's plays in the form of a colloquial prose with strong poetic charm, and it was not a poem, but in the expression of poetry, it w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etic drama. The place of the rhyming of Zhu Sheng Hao is more, the sentence structure is neat, the upper and lower sentences form a symmetrical, contrasting form, the rhythm is strong,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nd and the beautiful, the neat and beautiful, conforms to the Chinese reader's aesthetic habit. His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the Chinese readers' habit of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the poetry and the opera. The success of his translation of Shakespeare is inseparable from his high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deep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莎士比亚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01EZW001)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OUAZID-4401)
【分类号】:I046;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云雁;朱生豪译莎剧素体诗节律风格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包利民;伊壁鸠鲁哲学意义的现代读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牛云平;杨秀敏;;人本与物本——“翻译”与“translate”语义谱系分析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李二占;;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陈芸;论威尔第与瓦格纳歌剧创作的价值趋向之差异[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李祖文;;《说文解字》玉部字的认知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丛滋杭;;用外语思维抑或是互构式思维[J];外语研究;2007年04期
8 曹明伦;;从教学视角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蒋红;哲学的人学之路:在哲学和文学之间[J];学术探索;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曾大兴;;标举苏、辛——龙榆生的词学主张[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九华;论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思想寓意[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2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5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6 曾建彬;下义关系的认知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必桂;艺术作为存在的根本发生[D];武汉大学;2004年
8 刘向军;信任、缺省与偶在[D];复旦大学;2008年
9 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青涛;孤吟山鬼语愁心 频折幽芳怨摇落[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二占;[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3 张秋菊;陶醉的两重性[D];武汉大学;2005年
4 夏伊;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文化思维因素及其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淼;从文化视角研究误译[D];新疆大学;2006年
6 郭恒;辜正坤翻译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7 蒋恬恬;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评朱生豪译《哈姆雷特》[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8 蔡韦龄;CFS效应下中英双语者语言与自尊的相关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旭献;接受史视野中的朱敦儒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10 曹利云;宋元之际两浙遗民词人群体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本益;;何其芳现代格律诗论的三个要点评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期
2 蓝仁哲;莎剧的翻译:从散文体到诗体译本——兼评方平主编《新莎士比亚全集》[J];中国翻译;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民;;论朱生豪的诗词创作与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之关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苏福忠;说说朱生豪的翻译[J];读书;2004年05期
3 何津;;梁实秋、朱生豪译莎对比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4 周文;;朱生豪翻译观探微[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2期
5 曹树钧;;论方平的莎学成就[J];四川戏剧;2010年02期
6 黄泽英;;从接受理论看莎剧的两种中译本——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个案[J];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刘影;;世间已无朱生豪[J];文学界(专辑版);2010年09期
8 汤志明;;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戴茸;;一个奇妙的巧合——加拿大斯特拉特福德艺术节[J];文化月刊;1994年05期
10 李伟f ;;论梁实秋与莎士比亚的亲缘关系及其理论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张裕;120多个展位供不应求[N];文汇报;2007年
3 李晓林;“现代”与“传统”同样感动人心[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朱振武;中国翻译文学:从经世致用到文化消费[N];人民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烁;文学翻译缘何沦为“零首选”[N];人民日报;2009年
6 冯骥才;文学翻译的两个传统[N];文艺报;2009年
7 陈众议;文学翻译为何屡遭诟病?[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侯靖靖;婆娑—世界,,半掩两扇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刘欣;论中国现代改译剧[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瑞;朱生豪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任秀英;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文化阐释[D];苏州大学;2009年
3 陈琳;莎士比亚双关语的翻译[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4 李
本文编号:2518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1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