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海纳百川——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5 15:25
【摘要】:本文首先对汉文化形成以前各别流旁支风貌特异的艺术做出介绍;接着,对汉文化形成以来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会作总体的回顾;然后,概括介绍当代自成体系或是风貌突异的少数民族艺术;最后指出,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艺术更能够折射出本民族历史的、民俗的丰富内涵,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就是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笔者提倡每一个人都要迈开双脚走向田野,田野调查对于艺术研究尤其不可或缺。
【图文】:

海纳百川——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


能够招风千里,,脸部线条根根分明,块面高度概括,充满神秘不可知的意味。较小的一具纵目青铜神面,顶上连着卷云状飞升的装饰。史书说“蚕丛纵目”,青铜神面可能是古蜀王蚕丛形象的艺术再现。一件鸟脚人像,通高 81. 4 厘米,想象极为奇特: 上身残缺,臀部穿刻花短裙,双足呈一对鸟爪造型,从残缺的鸟翅和修长的鸟腿仍然可见其造型飞扬,优美之至! 一件青铜大鸟头,有块面,有线型装饰,有三角型装饰,写实又极富装饰感,使博物馆仿制品相形见绌。遗址出土 8 棵青铜神树,神树上有鸟栖息,学者推断是神话中的扶桑树形象,2 号坑出土的青铜神树,高达 3. 96米。十件青铜立人像,连底座最高达 2. 62 米。青铜尊造型与商代铜尊接近而立雕纹样不同,可见古蜀人对商文化吸收的主动选择性。青铜器上有许多鸟的形象,有大,有小,有立雕,有浮雕,有写实,有抽象,变形极为优美纯粹。三星堆青铜文明面世以前,埃及出土过大约 4500 年前的纯铜雕人像; 三星堆青铜遗存无论从内容、数量、铸造工艺、艺术高度等等,都大大超越了大致同时期的埃及纯铜遗存。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残件长达 1 公尺,如此巨大的玉片如何锯出,至今仍然众说纷纭,难有统一的谜底。三星堆还出土古蜀国特有的鱼形玉璋。

海纳百川——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


选自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幻灯集》图 8 [唐]李贤墓壁画《客使图》,选自《中国历代艺术》图 9 [唐]青铜雕塑《胡腾舞》,选自《文物天地》样,日本雅乐以唐代燕乐作为重要组成,“唐风”、“唐草”、“唐乐”仍然存活在日本文化之中。738 年,云南地方政权“南诏”统一“六诏”,贞元间与唐朝结盟。南诏国最有名的艺术遗存是“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爨宝子碑秀而拙,凝重中有妩媚之趣; 爨龙颜碑威严大气,见男性的阳刚美。937年,云南又成为大理国版图。今天的大理还屹立着当年大理国三座密檐式砖塔,中间的塔造型丰满,左右的塔造型纤瘦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国家“211工程”三期“艺术学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12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大白;;戴震《屈原赋注》思想内涵的自我超越——以《离骚》解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潘啸龙;《九歌·山鬼》研究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汪大白;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历史转折──朱熹“以《诗》言《诗》”说申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潘啸龙;诗、骚"诗学思想四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潘啸龙;《楚辞》的体例和《招魂》的对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徐克智;;莫如散发弄扁舟——《楚辞·渔父》人物形象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7 胡佩玲;;独立不迁——论屈原的人格魅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8 姚春玉;;《九歌》中的爱情:屈原悲剧人生的映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9 董皎怡;;中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10 李鹏;;《九歌》模式及其诗学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鸣华;;屈原的价值观及其必然的命运[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3 姚小鸥;;《楚辞·九歌》“与佳期兮夕张”解[A];中国楚辞学(第一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4 张玉声;张燕婴;;关于屈原西域昆仑情结的对话[A];中国楚辞学(第二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5 姚小鸥;;《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6 王以宪;;论赋学与楚辞学的分合[A];中国楚辞学(第十一辑)——第十二届中国屈原学会年会暨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汤洪;;《离骚》“悬圃”新释[A];中国楚辞学(第十一辑)——第十二届中国屈原学会年会暨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殷光熹;;学古出新 传扬楚骚——《招隐士》解读和审美[A];中国楚辞学(第十一辑)——第十二届中国屈原学会年会暨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黄金明;;典籍的传播与西汉拟骚之作[A];中国楚辞学(第十二辑)——第十二届中国屈原学会年会暨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袁心澜;;屈原《涉江》地名争议之我见[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5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玖青;杨万里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熊海英;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D];复旦大学;2005年

9 黄勇;道教笔记小说宗教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之拟作[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宏;先秦情诗与古希腊情诗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佩德;张祜思想简论[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3 米永盈;《九歌》音乐特色之文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赵燕;汉魏六朝临终文试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郭勇;《抱朴子外篇》与葛洪的文学观念及其文学成就[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朱永香;梁启超政治功能论小说观[D];湘潭大学;2002年

7 张运全;论曹植辞赋的文化内蕴[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崔世俊;《九歌》与巫术祭祀仪式[D];青岛大学;2004年

9 陈明富;《楚辞》虚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林春虹;古代狐妖故事在《聊斋志异》中的变迁[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哈里买买提·吾甫尔;;维吾尔族土陶浅谈[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曹林;;雪域艺术架金桥——记“中国西藏雅砻民间艺术团”赴欧访问演出[J];文化月刊;1996年11期

3 肖虹;;漫步云端的美学——风筝[J];消费导刊;2007年14期

4 华明;;赵本山民间艺术团赴美巡演综述——演出的空前盛况与所遇风波的思考[J];今日辽宁;2007年02期

5 刘成群;贾占生;刘成群;;文化交流心连心——河北文化宝岛行[J];河北画报;2010年09期

6 王承;少数民族题材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刍议[J];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李莉;;河南民间艺术之木版年画的挖掘与传承[J];才智;2009年10期

8 范秀娟;;少数民族民歌研究的艺术人类学意义[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吕屏;;少数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的发展[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闻一;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授权点简介[J];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广清;;民俗与民间艺术[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2 姜声慧;;培育独具海岛特色的民间艺术之花——简述普陀民间画的辅导观念[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磊;周惠来;;河南民间艺术的整合与开发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4 张守智;;民博会——长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品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丽琴;;西林民间艺术生态探论[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6 白沙;;舟山锣鼓的民间艺术特性和继承发展[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沈碧芳;;舟山海洋民间艺术保护的“三基”构想[A];“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文集[C];2004年

8 贾元常;;民间艺术分类初探及陕西民间艺术大纲编目说明[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梁金生;;说说杏坛民间艺术发展之路[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郭云杰;;从滩头年画看中国濒绝民间艺术前景[A];出版业调查报告——第四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双白;民间文化交流的盛宴[N];中国艺术报;2007年

2 黄小驹;邯郸:“五一”10元钱看中原民间艺术[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徐敏;陕西文化赢得世界青睐[N];西部时报;2009年

4 周代红 孙学丽;持续绽放的文艺之花[N];大连日报;2010年

5 记者 张云宽、实习生 王芳;2006年湖北省对外文化交流十大新闻揭晓[N];湖北日报;2006年

6 记者 刘复培;榕台文化交流要继续先行先试[N];福州日报;2008年

7 记者 陈娟;市领导会见中日青年摄影文化交流营嘉宾[N];桂林日报;2009年

8 王燕萍 皇甫平丽;文化交流频密 人心回归日盛[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李冬文;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中的创新问题[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基地授牌[N];解放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昂;山东省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晓斌;历史上云南文化交流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02年

3 邓昌友;宋朝与越南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王海燕;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孟雪梅;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研究(1868—1952)[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吴卫民;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学意义[D];上海戏剧学院;2005年

8 黄波;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D];上海大学;2008年

9 马汇莹;一国两制下的大众传媒:互动、边界与开放[D];复旦大学;2008年

10 范学新;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冰;中法恭维语比较[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2 孙红梅;元朝与高丽“舅甥之好”及两国文化交流[D];吉林大学;2006年

3 马小龙;夏宋百年和战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西夏文学[D];兰州大学;2006年

4 牛健;美国新闻署:产生的理由 消失的根据[D];吉林大学;2007年

5 龚瑜行;论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文化缺省的翻译[D];苏州大学;2007年

6 陈园;对二胡艺术走向世界问题的探讨[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7 刘霞;西兰卡普技艺之启承[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张娟娟;全球化条件下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西方意识形态传播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

9 李峻峰;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潍坊传统民间艺术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10 魏琳琳;二人台音乐形态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19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19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b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