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艺术以其显著的文化拯救作用、社会凝聚作用、隐性经济效益,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满足市民文化建设需求的有力手段,为了规范和促进我国的公共艺术项目,需要采取一定的强制性手段。本课题根据城市公共艺术在国外发达城市和中国本土的发展和现状,对公共艺术项目范式和政策的制定方法进行了研究,从而探究适合中国的公共艺术项目范式和政策制定方式,并以上海为例,给出了上海的公共艺术政策制定方法和建议。 虽然学术界对于公共艺术的关注度很高,但是我国关于公共艺术的学术研究主要依然集中在公共艺术概念之争、对发达国家公共艺术现状的介绍上,关于项目范式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方法的探索基本为零。从我国现状及公民文化需求来看,公共艺术项目迫切需要规范化、政策化,因此研究项目范式、探索我国公共艺术政策的制定方法是必须的。 公共艺术项目范式的研究,是通过大量国外先进项目的总结,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的一般模式,提炼而成的。通过要素的提炼,还可以将公共艺术项目按照其所在的公共领域可以分为公众公共艺术模式、社区公共艺术模式、半公共艺术模式。公共艺术项目范式划分为项目前提、项目涉及人员、执行流程三个部分: (1)项目前提:项目依据、项目资金来源、项目设置办法; (2)项目涉及人员:审批机构、执行机构、策展人员(委托外包)、评选小组、参与项目的艺术家、相关设计人员、在项目中贯穿始终的公众意见; (3)执行流程:项目前期的计划、公共艺术方案的征集、作品评定、方案实施、项目后续维护。 由于公共艺术政策是针对公共艺术项目而设立的,规范公共艺术项目的各项要素和执行过程,由此可以假设,根据公共艺术项目的总结和提炼,可以研究出公共艺术政策所需要的规范的步骤。公共艺术政策的制定,需要将其系统化,并将其以子系统的角度纳入城市整体设计,成为城市政策设计的一部分。政府需要将公共艺术的立法纳入议程,邀请专家先行制定该地区需要的公共艺术范围,邀请专业团队综合调查政府、大众、机构三方意见,并且对于该市已有的公共艺术雏形做出要素提炼和分析,根据各项要素制定适合自己的公共艺术政策。 针对我国的公共艺术现状,项目前提得明确是最需要解决的,公众公共艺术模式、社区公共艺术模式的流程化、条例化也是比较需要补足的。公共艺术项目范式中的因素和执行流程,在公共艺术政策中都必须严格规定。根据现状,我国目前还处于以点带面的在公共艺术探索期,我国各个城市可以根据该市的城市特点,首先建立公共艺术办公室、公共艺术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的“三个层次”管理机构,根据现状,这些机构可以从城市雕塑办公室和雕塑委员会中拓展出来。然后根据公共艺术项目范式,制定属于该城的短、中、长期的公共艺术计划、确定资金来源、建立各个级别的分管监管和执行单位,并提出对于奖励惩罚机制。 最后,本课题以上海为例,给出拟定公共艺术政策的建议与意见。上海市的公共艺术政策制定可以分为短期、中期以及长期计划,逐步推进,以“由下而上”以及“由上而下”的方式改善城市。短期计划包括机构建立、整体策略的框架形成、建立公共艺术资料库、网上公共艺术建立、在学校、社区举办公共艺术、发展公共艺术节设立奖项;到了中期,推广百分比艺术计划、将公共艺术引入课程、制定上海市的研究与发展计划、由艺术委员会引领与国际交流;正式立法后,推行全面的公共艺术政策,税务优惠、规划优惠、处罚措施、保证创作人员薪酬,并且成立公共艺术基金会。
【图文】:
第一章绪论次世界大战后不少城市通过公共艺术完成公共艺术同时成长,在《塞尔达规划案》的城。设施都具备人类聚居性和人体工学,细致入话性很强。与开放性方面卓越,儿乎成为开放空间的博种“横向机制”融入城市肌理,打破了城市面相对独立的“纵向机制”。

多样化的同时不会埋没本国文化的特殊性。图1一3立川塔池卡洼艺术工程中伊藤诚的(2)注重社区活力的整体设计日本的公共艺术项目注重鼓励公众在组装艺术品的初始阶段就参与其中,,在过程中反复考虑公众的反应;同时注重之后公众的理解度,反复修改满足保存的永久性,同时注意满足整体的图1一立川塔池卡洼艺术工程中尼基·德·圣·法尔的作品(图片来源:【日』谷川真美.公共艺术:日本+模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12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云;;百分比公共艺术政策初探[J];中华建设;2010年08期
2 潘绍棠;公共艺术与百分比艺术建设[J];雕塑;1997年03期
3 黎燕;张恒芝;;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与建设管理需把握的几个要点——以台州市城市雕塑规划建设为例[J];规划师;2006年08期
4 黎燕;陶杨华;陈乙文;;国内城市百分比公共艺术政策初探[J];规划师;2008年11期
5 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J];史林;2003年02期
6 张咏清;;质疑当前的“精英”与“学院美术”[J];美术观察;2008年05期
7 孙振华;公共艺术的政治学[J];美术研究;2005年02期
8 孟岩;刘晓都;王辉;;介入城市 深圳公共艺术广场的策略与建造[J];时代建筑;2007年04期
9 马湘临;扶持还是放任——欧美公共文化政策比较[J];社会观察;2004年07期
10 丹尼尔·格兰特;彭筠;;“公共艺术是危险的”——丹尼斯·奥本海姆访谈[J];世界美术;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建邦;;从城市雕塑到公共艺术——北京市公共艺术建设机制研究[A];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2009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原杉杉;公共艺术机制与管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2 李强;研究与探索公共空间艺术文化建设与行政管理[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3 马可滢;公共艺术的管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马佳;城市公共艺术项目运作组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5221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2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