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边缘人”形象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4 13:01
【摘要】:本篇论文着重论述的是在20世纪初才被人们定义和关注的一群人,我们把这样一类特殊的人群称之为“边缘人”。他们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他们和主流文化的关系上:其中有趋向主流之进取者、对抗主流之异质者、游离主流之彷徨者、进退两难之悬空者、超越主流之激进者。他们的被认知,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现实生活当中,都引起了极大的波澜。有的人将之看作是洪水猛兽,认为这群人是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甚至是实施犯罪的高发人群,对他们嗤之以鼻;有的人则认为,“边缘人”有他的独到之处,对“边缘人”的正确认知和引导,将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不一而足。 面对“边缘人”之于主流文化的如此尴尬的生存图景,理论家们在日臻完善他们对“边缘人”的界定。作家们也在用他们敏锐的感触,体味着“边缘人”的特殊境遇。为此,他们奋笔疾书,试图透过“边缘人”的写作,折射出人类的本质,进而探寻人类的出路和愿望。“边缘人”虽然被认知的时间较短,但国内外涌现出的写作“边缘人”的作家却很多,如:霍尔顿、托尼?莫里森、司汤达、塞林格、凯鲁亚克、王朔、路遥、王小波等等。 “边缘人”是一种真正向度的迷失,他们在固有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不停地往返推移,有的时候,这种边缘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绝望,是在这种无措的往返过程中所流露出的困惑和迷惘。他们有时并不是真正对生存淡漠,而是对人类生存感的消解。 “边缘人”的产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当下这个开放的时代,滋生的一股特殊的势力。对社会而言,这类人既可能是保守的,也可能是具有突破气质的。因此,“边缘人”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研究的。对待“边缘人”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的,一个社会,只有从更为宏观的文化和社会的视角,接纳和吸收所有构成成分的精华,才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才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这也是本论文写作的文化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之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03;I106
本文编号:2522952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03;I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晔;《潜水鸟》女主人公失语症的由来[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2 王家湘;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作品初探[J];外国文学;1988年04期
3 王朔;;我的小说[J];人民文学;1989年03期
,本文编号:2522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22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