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目的论看傅东华《飘》译本的合理性

发布时间:2019-10-25 10:59
【摘要】: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的作品《飘》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最初是由著名翻译家傅东华先生在1940年受邀翻译,他的版本影响最大,也最受争议,有些人批评他所做出的翻译违反了对原著的忠诚度的原则,另外有些人质疑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的合理性。但是大多数评论缺乏一个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这个理论体系把一些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翻译的因素考虑了进去,如目的语文化,读者意识等等。并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过程和策略;目的论把更多的重点放在目标语言的文本和目标语的读者身上,并且它提出了评价翻译结果好坏的3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诚原则。毫无疑问,目的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本篇论文从目的论这个角度对傅东华先生所译的《飘》进行了分析,证明了这个译本的合理性。论文表明在1940年时期有很多因素影响了译者傅东华先生对《飘》的翻译:如原著作者玛格丽特·米歇尔的写作意图,读者对《飘》的需求,时代对文言文这种语言的偏好喜爱,译者的政治意识和出版社对利润的要求等等。傅东华先生正是考虑了这些因素而做出了他的翻译目的:如尊重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将翻译重心转至到描绘女主人公的感情生活上,他删除了一些战争情节并主要运用归化的翻译方法激起国人的爱国意识,同时也使自己避免受到政治迫害,他尽量将译本翻得通俗易懂,使其具有可读性而易被大众所接受,满足了时代和读者的需求,并达到了为出版商谋利的目的。从目的论的角度讲,傅东华先生对《飘》的翻译符合了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则——目的原则;接着傅东华先生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并忠于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读者需求,这符合目的论中的忠诚原则,再者,傅东华先生采用归化作为其主要的翻译策略,尽量使译文有可读性,连贯顺畅,这符合目的论的连贯原则,而归化这种翻译方法是为了达到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策略,因此也存在它的合理性,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傅东华先生的版本《飘》是一本成功的译作,该译本在1940年的确存在它的合理性。所以对于傅东华先生的译本《飘》的犀利苛刻的批评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为这是一个过去的译本,应该受到尊重。 除了引文和结论,本篇论文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第2章是文献综述,主要讲述目的论和《飘》译本的国内外研究。第3章是本篇论文的理论框架,即目的论的理论背景,其发展过程及主要概念,第4章是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笔者对傅东华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的研究,包括1940年一些重要因素对译者翻译过程的影响以及译者采取归化这种翻译方法的合理性。此章节主要引用傅东华版本的《飘》译本,有时也用1990年陈良廷译本的《飘》做比较研究,并从词汇层面扩展到语篇层面分类讲述傅东华先生运用归化这种为达到翻译目的所作出的翻译方法的合理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0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木茵;论《飘》成功的语言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张京晨;;《飘》中的战争与女性[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王春霞;;归化与异化的完美结合——评傅东华译作《飘》[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吴华佳;;论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中的文学翻译——以《飘》的两个译本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刘佳;;从互文指示手段和文化互文谈翻译目的论[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6 刘真彪;试论语用学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飘》的中译本实例剖析[J];鄂州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韦震华;解读斯佳丽的“明天”心绪[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8 梁坤;玛格丽特互文性研究——兼论玛格丽特魔性特征[J];外国文学;2005年04期

9 许红娥;;试论《飘》标题的深刻内涵[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吴文安;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华钰;永不飘逝[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2 付红桥;从《飘》的两个中译本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慧敏;《飘》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重写[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何卫;从译者主体性角度重新评价《飘》的傅译本[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52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52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4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