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南朝骚体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8 23:22
【摘要】: 骚体即楚辞体,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以屈原宋玉作品为典范,以“兮”字句的运用为形式上的特征,抒发忧悲之情为主的文体样式。 南朝骚体中情景交融的山水景物题材大量涌现。在南朝,《离骚》式的反复诉说、淋漓痛快的抒情方式被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为主所取代。南朝骚体缺少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题材内容倾向于个人化,个性化,但是南朝骚体在情感内涵的丰富化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用骚体写宗教题材和抒写世俗化的情怀是南朝骚体题材的新变化。在文风普遍低靡的南朝文坛,骚体仍坚守着自己较为严肃的一面。骚体的创作让人看到了作家对高洁之志的追求。但也不可否定,南朝骚体在很大程度上遗失了屈骚直面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和苏世独立、坚持自守的独立气节,取而代之的是对屈骚尤其是《九歌》艺术精神的全面继承与开拓。南朝骚体体制上精致短小,多用《九歌》句式,与诗、赋紧密结合,呈现出平易流畅和艳丽华美的风格。江淹是深得屈骚艺术精髓的一位作家,他的骚体学骚而不类骚,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学;;毛纶批评《琵琶记》的文学思想[J];四川戏剧;2007年02期

2 林大志;再论萧纲的宫体诗[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张健;30年代中国现代讽刺喜剧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潘啸龙;《九歌·山鬼》研究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汪大白;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历史转折──朱熹“以《诗》言《诗》”说申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潘啸龙;诗、骚"诗学思想四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周保欣;当代审美思潮中的神秘叙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刘刚;;论宋玉的思想[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辛保平;汉赋与宋玉赋的渊源关系——兼论汉赋的分类及宋玉赋的真伪[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良政;;论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并序[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何华珍;;“退婴”探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姚小鸥;;《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4 蔡厚示;;严羽与《沧浪诗话》[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张鸣华;;屈原的价值观及其必然的命运[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6 姚小鸥;;《楚辞·九歌》“与佳期兮夕张”解[A];中国楚辞学(第一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7 杨子江;;试论原始宗教精神对楚辞的浸润[A];中国楚辞学(第二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8 张玉声;张燕婴;;关于屈原西域昆仑情结的对话[A];中国楚辞学(第二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9 王海兴;;2004年楚辞研究综述[A];中国楚辞学(第十辑)——2007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三)[C];2007年

10 于昕;;苏辙《诗集传》文字校勘举例九则[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3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4 黄科安;知识者的探求与言说[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6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7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8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9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合林;玄言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海玉;刘长卿五言律诗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杨洲;人品、诗品、画品——论王冕的人品及其诗画创作[D];河北大学;2001年

3 郭亚宾;耶律楚材诗歌特质论[D];河北大学;2001年

4 徐茂雯;陈子龙诗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周玉梅;周邦彦词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涛;江淹诗歌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8 徐姗娜;简论文学和音乐的关系[D];厦门大学;2001年

9 黄绍坚;神话-愿型批评理论之应用:以唐代小说与中国古代人鬼神仙观为例[D];厦门大学;2001年

10 宋蕾;诗歌意象与翻译[D];外交学院;2002年



本文编号:2619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19955.html

上一篇:林纾语体观念研究  
下一篇:沈从文与上海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0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