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锋杰;;李健吾的“自我批评”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2 丁亚平;;论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审美个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02期
3 杨苗燕;;李健吾的批评观念[J];文学评论;1988年06期
4 伍欣;试论李健吾早期文学批评的两种向度[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5 周海波;论李健吾的随笔体批评[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6 陈政;李健吾文学批评新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王泽龙;文艺批评:一门独立的艺术——李健吾文艺批评思想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Z1期
8 董希文;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刘锋杰;;李健吾文学批评初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10 孙晶;;李健吾与《咀华集》《咀华二集》[J];小说评论;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光祖;;批评的底线伦理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2 庄万禄;来仪;;论生态建设之社会基础[A];生态环境与民族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陈章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释义[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4 缪建新;;读者至上 服务为本——张家港图书馆人本思维的实践[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张慧萍;;关于高校图书馆建筑体现人本观念的思考[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袁媛;王磊;;关注位于边缘的城市贫困人口——小康社会城市规划人本主义的再定位[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7 王绍增;;园林·科技·人——关于园林的几个深层问题的思考[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2006年
8 宋丹;;鲁院放言记——我的一篇“非学院派”批评[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段娅;;论社会学批评的人本主义——评析戈德曼和齐马对社会学批评的发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黄楠森;;论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有顺;批评家的胸襟应该是宽广的[N];文艺报;2007年
2 洪治纲;批评:立场比学识更重要[N];文艺报;2007年
3 黄发有;独立性是批评的生命[N];文艺报;2007年
4 杨庆祥;批评的“写什么”与“怎么写”[N];文艺报;2011年
5 李万武;给“酷评”归类[N];辽宁日报;2008年
6 张燕玲;写出自己的“金蔷薇”[N];文艺报;2007年
7 王石川;批评的尺度与被批评的风度[N];人民日报;2011年
8 周玉宁整理;建构“和谐社会”批评家要有社会承担[N];文艺报;2005年
9 谭旭东;批评家的使命与批评的空间[N];学习时报;2007年
10 牛学智;现实:批评家的一个出发点[N];文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臻;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诗化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姜洪伟;李健吾剧作论[D];复旦大学;2004年
3 黄晖;论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实践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5 刘晖;从单柄眼镜到戒尺——论圣伯夫的批评方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曹莹;傅雷文艺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8 王青;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苗爱芳;分歧之辩: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D];苏州大学;2009年
10 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卓;李健吾戏剧评论的问题意识和理论风格[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叶明思;论李健吾的诗化批评[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3 刘娜;论李健吾“咀华式”文学批评风格[D];河南大学;2011年
4 孙佳;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审美现代性[D];辽宁大学;2010年
5 詹冬华;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雷艳;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独特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范海霞;巴金与李健吾通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志青;李健吾戏剧与法国文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东;论李健吾文学批评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郝江波;秀出京派 延承传统[D];河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22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2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