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发布时间:2020-04-10 20:32
【摘要】: 《收获》发表了许多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同时也发起或参与了一些重要的文学活动,,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收获》杂志,可以说是中国一个时代文化背景的反映,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时代变化的痕迹。由于历史的原因,《收获》有3个阶段。这3个阶段的《收获》作为一个整体,记录着各个时期的文学风格、风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记录者”。 在80年代刊物发展的过程中,《收获》与先锋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力推举文学新人,敢于发表带有争议的作品,成为先锋文学的金城重镇。这种编辑策略,在80年代给予了《收获》无穷的活力,使它走在其它同类文学期刊的前面,并迅速占领了文学期刊方阵的领军位置。《收获》对先锋文学的推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期的刊物也纷纷刊载先锋作家的作品,《收获》无意于推动一种潮流,却形成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学潮流,并成为回忆80年代文学不可不提及的一个话题。“先锋”不仅仅是一种潮流,更是一种姿态。在“先锋文学”偃旗息鼓的90年代,《收获》仍以先锋的姿态走在前端,注重文学作品的创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新生代作家。 9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潮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来计划经济时代由国家扶持的纯文学刊物,面临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身处文学视界前沿的《收获》以不变应万变,保持着传统的栏目设置,狠抓作品的质量,适当增加作为“短期生产循环”的散文的比重,制造了一次次的文化热点,见证并潜在地书写着思潮流变的文学史。 回顾《收获》从创刊到现今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收获》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之间的密切关系,它见证了从1957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也见证了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市场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对于我们探讨文学期刊的走向,提升刊物的文学文化品味,构筑当代社会的人文景观,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7
本文编号:2622674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7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郝魁锋;先锋之后的文学踪迹[D];河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妍;巴金主编《收获》杂志的编辑活动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2 陆晓婷;《收获》与“十七年”文学的长篇小说生产[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3 丁月梅;从《收获》的传播看网络时代文学期刊的生存现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战红岩;从《收获》杂志栏目设置变化探析其审美风格的流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堆;《当代》(1979-1989)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6 唐丽君;《中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婕;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场域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8 张芸菡;多元化空间:一个时代的样本[D];渤海大学;2013年
9 朱双双;“先锋精神”的坚守与对话[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22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22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