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冯骥才
发布时间:2020-04-10 20:47
【摘要】: 如果把冯骥才二十多年来写的小说、散文随笔按时间顺序铺开来的话,他的作品涉猎之广,风格改变之大,语言之独特是大多数同时期的作家所不具备的。八十年代中期的《神鞭》和《三寸金莲》的发表,开了“文化反思小说”的先河,曾引起文坛不小的争议。笔者试图通过《认识冯骥才》这位颇具新时期特色的作家,从宏观上对新时期文学的复苏,发展、转变的轨迹作一个探讨;微观上对作家从“伤痕文学”到“未来都市忧患”,从小说的可视语言到复式象征的结构,从词汇上的唯美追求到“冯式的津味”的小说语言等诸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1977年冯骥才挟历史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著)跻身于文坛,随后以写“伤痕文学”作品蜚身小说界。《雕花烟斗》和《啊!》是他的中短篇小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部;它们各自都获得当年的优秀短篇和中篇小说奖。小说再现了一个个普通老百姓在文革浩劫中所受的精神创伤,而这些活生生的灵魂却总是被艺术的光圈点缀得神圣和富有吸引力。小说主题悲苍,但不颓废;这是冯骥才初期作品的第一大特点。随后《一百个人的十年》的写作过程使冯骥才对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的精髓有了最彻底的理解;他看到那种民族的“劣根性”在文革的气候下大膨胀,大发作。他的“伤痕文学”作品,是治伤的作品,反思的文学。这是他的现实人文主义小说的第二大特点。 如果借用欧洲“文艺复兴”来比喻中国新时期文学春天并不过分的话;那么冯骥才的散文可以跻身于中国新时期“文艺复兴”的美文之例。他为文学摆脱政治的藩篱,还文学以“人学”的本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散文在遣词造句上的唯美主义追求,在文字表现艺术形式美的转换的尝试都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笔者将其与法国唯美象征诗人韩波(Rimbaud)的作品作了比较,试图说明人类审美活动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共通性。 冯骥才的中篇小说也很有特色,主要以多变的角度与心理描写见长。本论文从叙述角度与叙述方法上入手进行分析。随后将重点放在冯骥才的“可视的绘画”小说语言上,具体探讨作家是怎么样把构图、角度、色彩、线条等美术基本要素和概念运用在小说的创作思维中。例如冯骥才在《临街的窗》里摄取的角度令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佛米儿(Vermeer)的世界名画,它那神奇的光源迷倒了几个世纪来的观众。冯骥才却运用文字“画”出了一扇神奇的《临街的窗》!冯骥才写书似作画,,除了角度与色彩,还讲究层次与质地:《秋天的音乐》里的大地色与《感谢生活》中的大地色豪不雷同。《炮打双灯》里的红色和《挑山工》里的红色点染各 异。特别是《炮打双灯》里的大红的鞭炮,燃烧的激情和鲜红的头巾与《雕花烟 斗》里的“玻璃碎片”的那种红色大相径庭。这样,“红”通过具体的物质与材料 的质地融为一体,使色彩摆脱了抽象性,同时色彩的具体物质属性又反过来增强了 色彩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本论文用了较大的篇幅对冯骥才的《怪世奇谈》系列小说,也称“文化反 思”小说,从形式、结构、语言、语调的运用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深入分析 它们主题上的象征隐喻、结构上的写实与荒诞,语言上的“冯式津味”来理解与欣 赏别具一格的“冯式”新类型的小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科学技术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许多崭新的文化课题触 目’惊心地摆在我们面前。冯骥才试图通过他的《末日夏娃》把明天可能发生的危机 提早展示给今天的读者,目的是要避免“夏娃”走向她的“末日”。而发表与 2000年9月的《手下留情一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一书标志着冯骥才思想的成熟 与深刻,因为它不再限于纸上谈兵,而是记录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最后笔者就“国民性批判”与“文化反思”在理论上的联系进行阐述;鲁迅 的“国民性批判”揭示了造成我们民族落后的心理症结;冯骥才的“文化魅力”与 “文化惰力”的悖论是对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的发展,是对民族文化意识的及时 的反思。这就是冯式“文化反思小说”的深刻与独到之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206.7
本文编号:2622688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206.7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莹;面对历史的寻觅与沉思[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佟雪;冯骥才市井人生小说的传奇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22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22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