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骆驼草》与前期京派文人

发布时间:2020-04-13 00:12
【摘要】: “京派”在中国现代史上一度是个隐逸的派别。这一派别所引起的争论并不仅仅止于文学方面,它的影响也不仅止于文学方面。一直以来,中国的文人总是背负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义务,他们缺乏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形态,甚至自己的文化,而京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掀起了自我的旗帜,发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尽管微弱。京派所引起的许多争议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沉默,都是因为他们背离了中国文人的传统,背离了人们对中国文人的传统期待。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背离,京派以及京派文学,具有了他们独特的意义。 京派经过长期的酝酿逐渐小有气候,可以说是从《骆驼草》杂志创刊开始的。通过《骆驼草》这个平台,他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本文从《骆驼草》时期主要京派文人的思想以及对他们作品分析的角度来观照当时的京派文人。京派文人的写作本身具有自己的主体意识,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是一种与当时的主流文学——左翼文学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也迥异于当时流行于上海的“海派”文化。京派文人的的写作具有时代的叛逆性和模糊性,然而其中蕴含着深沉的文化因子,文化含量非常高。他们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凭借渊博的东西学知识,凭借在乱世中长期积淀的深沉的生活阅历,分别尝试着用不同的新形式来表达自我的心灵与思想,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对人生意义对生命哲学思索,探求一种最适合自己主观性发展的理想而合理的生活方式。通过《骆驼草》我们可以看到从1929年到1931年间某些至关重要的前期京派文人的心路历程和思想缩影,进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了解和把握“京派”这一占据文学灵魂地位却长期处于政治边缘的文学流派。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一定程度上帮助填补现代文学史上京派研究的薄弱环节。京派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逐渐凸现出来后,研究者大都是比较注重京派作家个别研究或者对京派进行整体理论探讨。还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和研究“京派和杂志”这一领域。因此,应该说《骆驼草》周刊的研究还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商人已形成京派、海派与港派[J];领导文萃;1993年11期

2 文学武,黄昌勇;论京派小说的人道情怀[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李海燕;文化诗学视界中的京派和海派文学[J];理论学刊;2005年02期

4 鲁美妍;京派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徐剑雄;;浅论京派和海派[J];中国京剧;2006年12期

6 曹莹;;试论朱光潜文学批评对现代文学史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7 吴福辉;京海两难[J];读书;1995年07期

8 游友基;京派与现代派的遇合——汪曾祺早期小说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钱少武;;创作和评价之“真”——论京派批评的潜在价值取向[J];江汉论坛;2010年04期

10 顾农;鲁迅杂文中的梅兰芳籍贯[J];鲁迅研究月刊;198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恒文;;“京派”:都市中的特殊的人生与文学[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勇;;文化生态视野下的京派与海派[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3 夏中义;;京派趣味:预设与范例——论朱光潜对现代文学的文化使命[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刘勇;;“京味”与现代文学的文化资源[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迎平;;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比较谈[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马明捷;;“关外唐”论[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翁思再;;谭余基础论[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张玉敏;谯凤英;赵红;;金元四大家对咽喉科学的学术贡献[A];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施战军;;论中国式的城市文学的生成[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任徽典;;创新海派商业文化推进两个文明的建设[A];商业文化精品文库[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孔得蕾 陈颖;京派:让“龙商”走向世界[N];粮油市场报;2010年

2 刘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怡 北凉师范大学教授赵学勇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嘉良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区域个性凸显文学神韵[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秦弓;图文合观京派、海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商报记者 吴厚斌;京派家具品牌发起“探源之旅”[N];北京商报;2009年

5 李今(现代文学馆);北方蕴藉 南方风流[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6 陆燕生;爱北京 画北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7 张知松 张和栋;邻里相照看 乡村更安宁[N];福建日报;2004年

8 陈墨;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景象[N];中国邮政报;2003年

9 祁建;《天下第一楼》:北京韵味的散发[N];中华新闻报;2004年

10 国宁;京派家具品牌树起行业“景气标杆”[N];消费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邵滢;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建构之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啸;京派散文:走向塔尖[D];河南大学;2008年

3 齐成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批评[D];复旦大学;2003年

4 秦艳华;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出版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白春超;再生与流变[D];河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君英;《骆驼草》与前期京派文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丹;文学的自由与红尘的超脱[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明丽;《骆驼草》时期京派文人的潜隐与升腾[D];河南大学;2010年

4 张艳梅;论京派诗化小说[D];郑州大学;2004年

5 庄萱;京派女作家小说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健;《骆驼草》周刊的文学—文化阐释[D];青岛大学;2004年

7 鲁美妍;京派文学意象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8 李春霞;“京派”、“海派”现代人心理透视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9 丁文;寂寞心灵的抒写[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余望;周作人前期的期刊编辑活动与编辑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25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25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d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