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孔融研究四论

发布时间:2020-04-13 01:35
【摘要】: 孔融是汉末建安时期重要作家,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本 文以新的视角,审视孔融及其作品,认为孔融在“建安七子”中实属 异类。进而论述其悲剧精神和双重人格,并对其作品风格作了探讨。 全文由四论组成: 论之一:孔融,“建安七子”中的异类。“七子”之名,始于曹 丕的《典论·论文》。后世论孔融,多将他与“七子”中的其他六人 并列。然而事实上,孔融在“七子”之中是颇为特殊的一个。本部分 从政治思想、与曹操之关系、所属集团等诸多方面,详尽剖析了孔融 迥异于其他六子的特殊性,论证孔融实为“建立七子”中的异类。 论之二:“懔懔然,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孔融悲剧 精神论。孔融是一个悲剧人物,其一生体现出强烈的悲剧精神。这种 悲剧精神起源于哀生悲汉的忧患意识,体现在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及 与曹操严正的凌厉抗争中。这种“抓住不放斗争到底的精神”将孔融 引向悲壮的结局。在悲壮的的毁灭中,,孔融完成了其悲剧精神的全部 内涵,体现了浩浩正气,铮铮硬骨。孔融的悲剧精神是形成其作品意 遒气盛主导风格的思想血液、精神源泉。 论之三:人是“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孔融双重人格论。生 活在汉魏之际的孔融,内心经历着“儒”与“非儒”的激烈冲突,使 其在人格体现上具有双重性的特点:既有唯儒是尊、尽忠尽孝的一 面,又有违背儒礼、通脱不羁的另一面。孔融双重人格的形成与汉魏 之交儒学哀微的文化走向密不可分。现实思潮引起孔融对名教的怀 疑,而孔融内心深处对传统儒学的坚守,又使他抗拒着这份怀疑,从 而使其人格呈现出二分状态。孔融在经历了内心的动荡冲击之后,其 双重人格最终在坚守传统的一方达成统一,实现了由分裂走向整合。 孔融的双重人格体现了某种丰富性,对其作品风格多样化的形成产生 重大影响。 论之四:“风格就是人”—一孔融作品风格论。孔融作品的内容 和形式都呈现出意退气盛的一贯特征,从而构成其作品的基调(或主 导风格)。风格的一贯性并不排斥多样化发展。孔融的作品也呈现出 或典雅持重或戏幢诡谐或情真意挚的美学特质,与其作品意港气盛的 主导风格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孔融的“精神个体性” 全文共约三万字。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I206.2;I2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火龙果;开心总动员[J];语文世界(初中版);2004年05期

2 沈文钊;;差异[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07年09期

3 唐春艳;孔融:“建安七子”中的异类[J];重庆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4 秦海;;孔融让梨和威廉挑钱[J];教师博览;2001年07期

5 晓默;小雨;;巢毁卵破[J];青少年书法;2003年09期

6 任群英;汝颍名士论争的深层蕴含[J];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蔡真妮;;活学活用“孔融让梨”[J];喜剧世界(下半月);2011年04期

8 何人斯;论孔融文气[J];中国文学研究;1987年02期

9 堵杏华;“小孔融”的烦恼[J];早期教育;1997年03期

10 姜洪水;孔融让梨[J];咬文嚼字;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安娜;;《程婴救孤》的悲剧精神[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波;;对《棠棣之花》的最初评论[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3 周丽娟;;家教的智慧[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4 韩宁平;;羊祜:儒玄兼修的政治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英伟;张立国;;谈石杰和她的《小村残照》[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6 申屠铭盛;;论做人与做官的关系[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刘扬烈;韩云波;;论郭沫若抗战史剧与侠义精神[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8 邓先波;孔祥泉;韩萍;徐海波;马辉;刘定西;冯敢生;;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术前MRI和MSCT研究[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罗甸甸;罗康宁;;文学语言中的“闲话”和“废话”——以鲁迅作品为例[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10 吴思敬;邵燕祥;;致洛夫诗歌创作研讨会的贺信[A];洛夫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朝明;“孔融让梨”与“孔子责贡”[N];光明日报;2009年

2 教育心理学副教授 李广秀;假如孔融的父亲不这样说……[N];哈尔滨日报;2010年

3 宫林 栾伟丽;“孔融让梨”蕴含和谐思想[N];中国集邮报;2007年

4 张鸣;孔融之死[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于学剑;以艺术的方式表现悲剧精神[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陈宝国;男人·英雄·共鸣[N];中国邮政报;2006年

7 泰州市城东小学附属幼儿园 马海燕;关心他人快乐自己[N];江苏教育报;2009年

8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卢周来;“罗马分面包”与“孔融让梨”[N];中国经营报;2008年

9 刘湘如;文学的嬗变与投机[N];文学报;2009年

10 张健初;谁来接“集邮”这面旗[N];中国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之薇;献祭[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2 王光文;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流变[D];苏州大学;2005年

4 齐欣;品特戏剧中的悲剧精神[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谢劲秋;流变中永恒的风景[D];河南大学;2003年

6 张玉玲;论西部诗歌的几种走向[D];兰州大学;2006年

7 王雨;日本近世町人的生命悲歌[D];吉林大学;2009年

8 黄丽萍;关于现时香港初中戏剧课程的美育导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宝康;论怀特小说的悲剧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亚利;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春艳;孔融研究四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倪正芳;拜伦悲剧精神论[D];湘潭大学;2002年

3 孔留根;孔融的创新精神与汉末时代风尚[D];郑州大学;2012年

4 李小亚;悲剧欣赏的心理阐释[D];山东大学;2012年

5 杨晓;悲剧与拯救[D];山东大学;2012年

6 陈筱忱;悲剧精神与希腊神话[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璐;传媒语境下文学悲剧精神的危机与建构[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8 伍俊龙;萧伯纳悲剧《圣女贞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刘小平;论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作品中再生仪式的呈现和演化[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黎晓莲;悲剧精神与章回小说[D];武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25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25427.html

上一篇:论吴宓的文艺观  
下一篇:李之仪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f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