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
发布时间:2020-04-16 13:08
【摘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萧红文学的命运,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历尽沧桑。 在现代作家中,萧红卓尔不群,她属于那种虽算不上伟大,却是很有特色的个性作家。萧红的文学生涯是短暂的,但是她深邃的思想,穿透了漫长的世纪,连接着人类的未来;她的创作个性鲜明、艺术风格独特。本文试图从时代文学的大潮中,考察萧红的个性化创作,探寻萧红在文化哲学层次上的精神追求,深入研究萧红在现代女性写作史上和现代文体史上的独特贡献。 第一章:家园的找寻。考察萧红文学的诞生场——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的历程,以求把握萧红的文学语境。 萧红的一生跨越了中华民族较长时期的灾难岁月,她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了离家、寻家、思家的种种苦难和坎坷,在民族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抗争的历程。特定的童年生活,养成了萧红任性、倔强、叛逆的性格,曲折多变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执著又敏感细腻,对自由独立不懈追求的个性。从离家出走到无家而终,萧红的一生都缠绵着浓厚的家庭意识。家园意识影响了萧红的创作,它是解读萧红的一把钥匙。 第二章:精神的家园。在急剧动荡的中国现代史中,追踪萧红的文学创作道路,考察其思想形成的过程,作为理解其文学思想的依据。 萧红是在一代宗师鲁迅的引领下登上文坛,成为鲁迅圈子中的一员。鲁迅对萧红最根本的影响是“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观,萧红小说观的确立是建立在继承鲁迅小说传统的基础之上的。而萧红对于鲁迅的小说以及鲁迅的创作思想的理解又是十分独特和精辟的。她从她独特的角度表现出了对鲁迅思想的继承与创新。萧红创作道路的发展与其生活经历、个性气质是分不开的。外部世界曾经数度牵引过她勤奋的笔,却最终没有成为她心目中的终极关怀。在“时代”与“自我”面前,萧红听命于内心的召唤,一步步寻找到自己的归属点和关怀点;在投身并描写客观的革命斗争与传达主观的思索方面,萧红更倾向于后者。 第三章:故园之恋。“家园情结”是萧红情感链条中丰富和复杂的一环,萧红将生命中这种最深切的情感融入以家园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传达出她在漂泊生涯中对童年生活的重新体会,对生命的感悟。 萧红的儿童世界表现出具有普泛的人类学意义的生命原初体验,它构成了人 类生存方式以及人类集体性大记忆的历史的一个缩影。在固守家园的劳动者身 上,萧红思索着主存的意义。她抓住农民对于生与死的盲目态度进行了深入挖掘 和剖析,传达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萧红在家园题材小说中,以土地——家园中 的个人生存形式来透视人类生存处境,揭示出生命的真谛,启示人们去追求真正 意义上的生命价值,从而在生与死的哲理深度上把现代文化意识开掘到一个新的 历史层次。 第四章:女性的天空。解析萧红的女性意识,思考女性认同在文学史上的位 置。 萧红对于女性生活命运的表现是独树一帜的,写出了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给 她们带来的种种不幸,在生命价值、意义层面上关怀着女性。萧红的笔触伸向了 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和为其提供养分的现实土壤,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 文化思路融入到了她对妇女命运的表现中,从民族文化的深处揭示了封建主义对 妇女的精神奴役,这使她的作品超越了同类题材的小说。在个人命运与文学命运 上,萧红始终与走在时代尖端的丁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女性视角、女性立场和 感悟上,萧红和张爱玲是一致的:本章通过萧红与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英国作家 伍尔夫的比较,揭示出她成熟的女权思想。 第五章:民族反省阶0路——对着人类的愚昧。从《生死场》、《呼兰河传入 《马伯乐》的文本出发,考察萧红与民族灵魂的关系,在以政治为中心的传统文 学的格局中考察萧红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差异,发掘其作品中因政治原因被掩盖的 另一种光彩。 . 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乃至《马伯乐》,萧红深刻地批判了养成国民 劣根性的封建文化,展示了中国人的“心的历史”和“社会关系的历史”,并且 为那个病态的社会找到了它的症结所在,开创了一条民族自救的心路。从中既可 以看到作为“民族魂”的一代宗师鲁迅先生对她的深刻影响,又不难看出她艰辛 探索“民族病态”的匠心独运,表现出一个年轻女作家深刻的思想深度和敏锐的 独创性。 第六章:自己的园地。 萧红是黑土地、呼兰河水孕育的文学洛神。东北大地的雄浑广阔,拓展了她 2 的视野和胸襟:造就了她独立不羁、崇尚自山的个性创作。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 史上最善于建立自己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她有过人的艺术直觉和悟性,她勇于 向传统小说学发出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独抒己见,她从自己最有力的角度切入 了生活。这种文学观使萧红作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629766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I206.6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颖;;生与死的思考——摩罗《生死场》文本断裂的重新评估[J];名作欣赏;2011年08期
2 郭丽净;;浅析萧红小说中藤蔓植物的象征意义[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美英;中韩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宁;论王秀云《出局》的成败得失—兼及女性长篇创作的优长与缺陷[D];中南大学;2011年
2 肖荣芳;论中国现代小城小说[D];郑州大学;2011年
3 韩雄飞;矗立的“象”—萧红、张爱玲小说意象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香美;萧红与姜敬爱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曾丽;从萧红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看萧红的小说创作[D];兰州大学;2009年
6 孙素侠;从沉潜到重生[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王献芬;乐园的失落与重建[D];扬州大学;2010年
8 王青;“契诃夫体验”与萧红小说的动态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李晓凤;女性的发现与自我言说[D];兰州大学;2013年
10 苏yN颖;论五四时期到三四十年代中国女作家笔下人文关怀的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29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29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