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林语堂的性灵文学观

发布时间:2020-05-05 10:42
【摘要】: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从小接受的是西方文化的熏陶,但却在三十年代国内文坛掀起一片反传统的高潮时,不合时宜地高举着“性灵”文学大旗,大力推崇晚明小品。在林语堂的散文理论中,“幽默”、“性灵”、“闲适”是其三个重要概念。本文认为“性灵”在林语堂不仅是一种文学主张,也是为人处事的准则,更是在心灵上的一种契合。因此,本文从分析林语堂提倡性灵观的背景入手,探讨其逆主流而行之的原因及契机,并对林语堂在吸收了传统和外来文化后,经过自己的融会贯通重新建构起的性灵观作一个系统的阐释,继而具体分析性灵观在林语堂散文创作中的实践。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探讨林语堂提倡性灵观的契机。本文以林语堂从“语丝”向“论语”转变这一历史时段为切入点,探讨当时的客观环境给林语堂提供的契机。论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政治格局上,五四落潮后,军阀上台,文人们被笼罩在高压恐怖氛围中;社会环境上,在上海这个多元化的大都市里,移民元素、出版业的兴盛、自由撰稿人制度的出现、咖啡馆、沙龙的流行、相应读者群的存在,都为林语堂的性灵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适宜的空气:文化环境上,20年代的文坛,有一批文人在积极进行小品文理论探索并相应地付诸了创作实践。 第二部分,,分析林语堂性灵观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选择性吸收。林语堂善于从传统和西方文化中汲取养分。中国古代传统性灵说、道家文化思想契合了林语堂自然本真的心灵;英国絮语散文的率真、亲切和闲适让林语堂看到了适合自己文风的载体;表现主义中对个性自由的崇尚以及非功利的艺术主张更使林语堂找到了知音。 第三部分,阐释林语堂重新建构的性灵观。林语堂的性灵观是散见于他的文章中的。而且他也并不仅仅停留于拿来,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和西方文化体系都影响了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林语堂的性灵文学观不能单纯地视之为传统的重复,而是一种重新建构。 第四部分,从文本的层面分析性灵观在林语堂散文创作中的实践。在林语堂的散文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是以一种生命的自然状态存在的。他对人生采取的态度是近情近性,尊重人之常性,享受日常生活,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琐细家常中林语堂找到了“性灵”的实现方式。但是,林语堂这样一种闲适文风的形成,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需要超然的心境,具备快乐的人生哲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科安;返回与重释——中国现代知识者对古代随笔的创造性转化[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2 陈琳琳;林语堂与性灵文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施萍;回归、审视与选择——论林语堂的传统文化观[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4 陈旋波;绅士文化与林语堂的文学品格[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苏明;中国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的源流[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赵怀俊;;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与克罗齐的“表现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周可;文化与个人:林语堂的内在紧张及其消解[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8 王福雅;林语堂“闲适笔调”论[J];求索;2004年07期

9 施萍,唐冰;守护心灵的安宁——论林语堂文学创作中的和谐美[J];云梦学刊;2003年02期

10 黄科安;林语堂对现代小品文理论的建设与探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2650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50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c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