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魏晋南朝骈体公牍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6 06:49
【摘要】:本篇论文特别关注魏晋南朝时期骈体公牍文的发展成熟,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魏晋南朝时期公牍文的发展壮大及其原因”从两个方面加以叙说。一方面,在综核名实之风的影响下,文体辨析日益细致,对公牍文本质的认识也日渐深入,特别是《文心雕龙》使公牍文确立了理论上的独立地位,各类公牍文的写作也日益规范,为其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汉魏六朝时期文吏阶层的兴起对魏晋南朝公牍文兴盛、成熟有特殊意义。不论治乱,,章表奏议都乃经国之枢机,文吏地位因而胜过空谈误国的儒生。文吏阶层的崛起带来了公牍文写作队伍的壮大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第二章“骈偶句式”从四方面加以论述。其一,早期公牍文受纵横家言、汉赋影响,排句较多,在由排句向骈句迈进的过程中,蔡邕、曹植、陆机颇有贡献。其二,四六句式的形成和确立,陆机是其间关键性人物。其三,举例说明骈体公牍文中旬式的多样化。其四,因骈中运散,气韵生动,“散”主要体现在散句和虚词两方面。 第三章“公牍文的应用性、严肃性与骈文的修饰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使骈体公牍文雅正又不失风骨,体现出“秀”的美学特征。 第四章“骈体公牍文中的用典”与长期存在的文人士大夫嗜古崇古心理、高雅典奥的审美趣味有关。它与骈偶句式存在连动性、互补性。用典方式灵活多样,并对作者和读者都有相当的美学价值。 第五章“谐声”,在沈约声律论之前,魏晋南朝时期的骈体公牍文在平仄上无规律可循,主要通过整齐句式中音节的划分和双声叠韵达成声韵之美。沈约声律论出,骈体公牍文和律诗一样,有了固定的语音结构模式,主要讲究平仄的相对、相间、相粘,还要求一句之内,声纽、韵部不尽相同,以形成节奏和旋律的和谐之美。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琰;魏晋南朝山水诗管窥[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张泽梅;;论魏晋南朝时期的用“才”与用“德”[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3期

3 卜冬雪;;试论魏晋南朝婚姻门第观念之嬗变[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4 张敏;魏晋南朝抚恤制度述论[J];文史哲;2001年05期

5 李剑锋;;魏晋南朝志怪小说中的孔子形象[J];孔子研究;2008年01期

6 甄静;;论魏晋南朝士人忠孝观的倒错[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马晓峰;;魏晋南朝时期的堰埭建设[J];阅江学刊;2011年03期

8 孟繁冶;;汉魏晋南朝时期颍川鄢陵庾氏家族源流考[J];许昌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9 陶新华;;魏晋南朝的军府管理与地方变乱[J];史学月刊;2006年07期

10 梁文娟;;《世说新语》中的女性美[J];沧桑;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才;;试论魏晋南朝太子舍人、中舍人职掌的发展与变化[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高慧斌;;试析魏晋南朝家学兴盛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简修炜;夏毅辉;;魏晋南朝庄园社会的阶级结构述论[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4 王嘉川;;胡应麟论魏晋南朝史学——明代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之一[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杨济亮;;福州u嵜竦木裎幕頪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6 崔浩;;建国以来六朝军事研究综述[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金子修一;;关于中国古代举行即位仪礼的场所[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胡沧泽;;闽南人的性格特征[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9 高樝;;建国六十年来六朝职官制度研究综述[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于秋伟;;从车轮到莲花——巴蜀地区东汉至南朝墓葬砖纹的演变[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方日报高级编辑 田东江;诗文不必寻僻[N];南方日报;2010年

2 卞孝萱(学人);骈四俪六 锦心秀口[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3 柏石;美的心愿 美的译文[N];光明日报;2001年

4 陶秉礼 耿全曾 张本福 王玉如 赵荣霞 杨彦亭 张承训 刘根杜 梅岭 牛林;天中厚重历史和时代风貌的写照[N];驻马店日报;2009年

5 施康强;愧对乡邦先贤[N];东方早报;2010年

6 田建国;保持健康心态弥足重要[N];光明日报;2009年

7 媒体人 王文武;骈体作文受推崇缘于传统太寂寞[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本报记者 俞小石;独树一帜译“文心”“文心”寄与后来人[N];文学报;2001年

9 蔡锺翔;通向文心的龙纹桥[N];文艺报;2001年

10 焦国标;文体基因也要保护[N];北京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清;两汉魏晋南朝州刺史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2 李琼英;魏晋南朝寒人仕进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陶新华;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D];北京大学;2000年

4 赵雷;士族与魏晋南朝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陈琳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89年

6 渠晓云;魏晋散文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7 徐冲;“汉魏革命”再研究:君臣关系与历史书写[D];北京大学;2008年

8 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1996年

9 周景勇;中国古代帝王诏书中的生态意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何学森;论行书的形成与风格演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玲;魏晋南朝骈体公牍文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邹学莉;魏晋南朝表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段娟娟;魏晋南朝士大夫旅游活动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马仲春;魏晋南朝会稽四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书萍;魏晋南朝的琅琊王氏家族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吴露艳;魏晋南朝雅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付国良;魏晋南朝草诏制令制度变化述略[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浩;魏晋儿童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9 岳焕宽;魏晋南朝民族地区校尉郎将制度考[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焱焱;魏晋南朝世兵制及其对国家政权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50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50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6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