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并称的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0-05-25 13:51
【摘要】: 本文从《史记·管晏列传》入手,从司马迁创作的主观意图与受众的客观理解上的差异性提出疑议,通过对史籍记载的研究,指出管、晏二人对历史的重大影响和司马迁将“管晏”并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将管仲和晏婴二人的历史地位给予正确定位,并正确理解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的主客观差异性。 本文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探讨司马迁创作《史记·管晏列传》的主客观差异;二是对管、晏二人的地位和影响作一个准确的定位。本质上,这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本文分为五个大部分对这两个问题作探讨: 第一部分:前言,结合前人的说法指出《史记·管晏列传》作者与受众观点的差异性,进而引出对管、晏二人作客观的、准确的定位。 第二部分:对《管子》《晏子春秋》等存在较大分歧的重要著作做一番考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管子》《晏子春秋》并非管、晏二人的亲著,但却是管、晏二人的思想体现,也是研究管、晏二人最重要的作品。 第三部分: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论述管、晏对后世的影响。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是管、晏得以并称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管晏”二人并称蕴含的文化内涵。其中,制度文化从“礼法结合”和“管仲中央集权”两方面论述;精神文化又分为了四个方面加以讨论:1、哲学内涵;2、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3、贤人政治、儒家楷模、直谏的忠臣形象;4、不拘小节、顾全大局的价值取向。 第四部分:指出管、晏对司马迁具有重大的影响,尽管在创作中司马迁将主观的“荐贤”倾向倾注于作品中,但仍然理智地为管仲、晏婴二人,而非鲍叔、晏婴二人立传,且合传;《史记?管晏列传》这一作品又加深了“管晏”并称的形象以及这一并称形象的文化内涵。 第五部分:结语。指出不管在主观还是客观上,“管晏”并称在司马迁笔下都是成立的。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680247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岱年;;《管子》学说的历史价值[J];管子学刊;1987年01期
2 胡家聪;;《管子·经言》作于战国田齐考辨——驳《管仲遗著考》[J];管子学刊;1987年01期
3 庄春波;;《侈靡》篇时代与作者蠡测——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质疑[J];管子学刊;1990年03期
4 叶玉华 ;《管子·侈靡》篇的商讨[J];管子学刊;2000年01期
5 刘斌,朱彩云;荀子思想和稷下学风[J];管子学刊;2002年04期
6 赵锦程;试论管仲的法律思想[J];管子学刊;2004年03期
7 张要登;论管仲的法治思想[J];管子学刊;2004年04期
8 罗以迪;试论《管子》作者[J];管子学刊;1994年02期
9 王健;商品经济因素与齐文化[J];管子学刊;1995年01期
10 翟广顺;《管子》经济思想中的伦理观[J];管子学刊;1995年02期
,本文编号:2680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8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