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南北朝连珠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15:14
【摘要】:连珠体是逻辑性与文学性融合在一起的一种微型文学体裁,刘勰列之于杂文类。它独有的逻辑性质是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连珠是用事例或比喻起兴,以揭示社会或人生的重大道理,圆转精炼而又隽永含蓄。连珠的创作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广泛性和历史延续性,它滥觞于先秦时期连类譬喻的论说方式,创制于西汉扬雄,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此后,唐宋明清时代虽间有所作,但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已渐入式微。综观学界对于连珠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连珠体义界、连珠渊源考辩以及对陆机《演连珠》五十首的探讨等三个方面,成果丰硕,,但却鲜有论及南北朝连珠创作。而南北朝连珠是魏晋陆机以后的持续繁荣和进一步发展,不仅作家众多,创作富赡,大大开拓了连珠的主题内容,而且手法灵活,以情取胜,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中很多作品偏离了说理的轨道,呈现出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风格特征。庾信所作《拟连珠》四十四首,代表了南北朝连珠的最高成就。南北朝连珠的“别格”,对于当时及后世文学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予超,张家合;《文心雕龙·章句》的虚词观及其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王毅力;;黄佐近体诗用韵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4 钟翠红;李建华;;论江总的散文创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5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6 冯莉;;汉晋诸子“论”体考述——以《文心雕龙·论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李永贤;;论廖燕“愤气说”的内涵及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宋豪飞;;方以智与桐城泽社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张振龙;;建安文人用典的创新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林大志;再论萧纲的宫体诗[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帆;;诗话与评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两种主体形式[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杨雨;;论词学元范畴“情”[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伟;;布依族族名与人名[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鄂启科;;生命的共感——布依族情歌赋、比、兴探微[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7 王振星;;“嵇康”与卢俊义的梦意象——金圣叹“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解读[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8 赵生群;;《左传》“哀公篇”疑义新婭(续)[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蔡根祥;;《上博(四)》逸诗《多新》再论[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10 易敏;怡梦;李佳颖;;关于儿化词语认知与语感的调查[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9 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10 伏俊连;俗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文志;《文心雕龙》应用写作主体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张路;潘岳辞赋校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丹;《东方朔集》校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80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80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b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