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立足——论盛可以的女性写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7.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挺;西方文学中的女性意识[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韩伟;试析《傲慢与偏见》和女性写作立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印象点击[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1期
4 张岩冰;妇女的创造力与女性写作——简论女权主义有关女性写作的理论[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5 王军;;四十年代的叙事悖论:女性写作与革命[J];创作评谭;1998年02期
6 李大敏;论当代女性写作主体意识的突起与转变[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卢升淑;;女性写作的反叛性——左撇子的故事[J];粤海风;1999年04期
8 郝雨;;感受完整博大的女性[J];博览群书;1999年08期
9 张艳芬;跨越低矮的天空——谈女性写作私人化的局限[J];美与时代;2003年11期
10 林丹娅;解读所指:从“身体”到“宝贝”——一次讨论会记录[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天真;;女性写作:从性别斗士到社会牛虻——以阿毛的创作为例[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3 陈惠芬;;上海书写和近年女性写作中的性别与空间(提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胡彦;;女性写作:从身体到经验——兼论当代女作家的创作[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荣光启;;“夜半”的女性写作——阿毛诗歌解读[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叶家;;疼痛的开放之花——我所认识的李轻松诗歌[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淑云;;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现代转型[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9 万莲子;;池莉与潘诺娃日常写实小说的文化魅力[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宋丹;;论新时期实验小说的三次浪潮[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福国;女性生存状态有“五低”[N];中国妇女报;2003年
2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 张保宁;女性写作应该与时代共振[N];光明日报;2011年
3 ;女性写作 惊喜不断[N];中国妇女报;2003年
4 文 本报记者 陈熙涵;女性写作何必都“叫喊”[N];文汇报;2003年
5 ;耶利内克的女性写作风格[N];中国妇女报;2004年
6 李劲松;女性写作的两难[N];重庆日报;2000年
7 ;女性写作:限制与自由[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傅浩;期待女性写作迈向更广阔的空间[N];文汇报;2001年
9 王艳芳;静默时刻的女性写作[N];文艺报;2006年
10 林丹娅 厦门大学文学院;女性写作:在混同中清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雅红;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艳芳;在通向自我认同的途中[D];南京大学;2003年
3 魏天真;女性文学的批判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5 徐坤;文学中的“疯狂”女性: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的演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林晓云;第二性的权力话语: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形态及特征[D];复旦大学;2006年
10 王璐;困境中的反叛与突围[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文;暧昧的女性写作——对“70年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一种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林晓云;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形态特征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卫泽;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影响和意义[D];湘潭大学;2003年
4 陈静;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张爱玲的前期作品谈其女性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孙家宝;女性/个体“自我”的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徐文静;女性视野的丰富对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吕树梅;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与贞节观[D];厦门大学;2001年
8 唐晓玲;女性禁忌的破除与新时期女性写作[D];郑州大学;2000年
9 郑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刚罡;阿特伍德与林白的女性写作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92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92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