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以来《羊城晚报》副刊文学批评述评
发布时间:2020-06-02 16:57
【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艺副刊日渐式微,副刊文学批评更是抽空了文学性和学理性,,演变成专扯人眼球的娱乐批评。处在市场经济前沿阵地的晚报、都市报副刊,有一味追求低俗化的趋势,副刊成为了吃喝玩乐的地盘,基本没有文学的身影,更遑论文学批评。而像其他一些老牌报纸副刊,他们一直坚守文艺性,坚守文学批评的严肃性,但是他们往往只能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而难以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晚报、都市报在九十年代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时期,他们拥有广阔的发行渠道和巨大的影响力。如何在大众传媒上重现文学批评往日的风采,扩大它的社会影响力,使得副刊批评一方面担负起一定的批评责任,另一方面又赢得较高的“收读率”。这既是传媒界不断探索的话题,也是学界愿意看到的现象。 《羊城晚报》副刊《花地》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刊伊始就很重视文艺批评。九十年代以来,其文学批评办得有声有色,既坚守了自身的文化品位,又赢得了读者的肯定。本文以九十年代以来《花地》的文学批评作为研究个案,深入研究了这份副刊文学批评的成功之道,总结其独有的传播模式,剖析其在传播上的意义和在文学上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不足。这些研究,对晚报、都市报办好副刊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219.29;I206.7
本文编号:2693482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219.29;I206.7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婷;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媒介生态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孙海燕;《南方周末》文化版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93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93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