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批判》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昀;;郁达夫与创造社[J];新文学史料;1979年05期
2 陈青生;;冯乃超在后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J];新文学史料;1988年01期
3 柯文溥;;论创造社诗歌[J];学术界;1990年05期
4 黄淳浩;略论创造社作家的创作[J];郭沫若学刊;1997年04期
5 吴彦;;创造社研究的新视野——评《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创造社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张重宪;;“挤”[J];读书;1981年09期
7 郅庭阁;浪漫的变形——创造社与“为艺术的(而)艺术”文学观念之关系的再探讨[J];中州学刊;2000年03期
8 胡斌;创造社与新浪漫主义[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王黎君;话语权力之争:文艺论争的一种隐形形态[J];北方论丛;2004年04期
10 咸立强;;郁达夫“怠工”问题考辨[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伊藤虎丸;潘世圣;;创造社与日本文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2 雨辰;;创造社丛书问世[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雨辰;;“创造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王锦泉;;略论创造社——兼及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5 黄侯兴;;拓展创造社研究的现实意义[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6 尹雪曼;;郭沫若的革命、创造精神[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7 咸立强;;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论争缘起研究的回顾与重探[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8 李怡;;文学革命:“第二阶段”的独立意义——重评郭沫若《创造十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9 朱寿桐;;创造社文学的情绪写实主义特征——兼论郭沫若创作的写实倾向[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10 刘纳;;社团、势力及其他——从一个角度介入“五四”文学史[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秦艳华;泰东图书局如何成为创造社的“摇篮”[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吴永贵;赵南公:与创造社的恩怨得失[N];光明日报;2007年
3 吴宝吉;创造社和太阳社[N];吉林日报;2002年
4 陈鲁民;拳怕少壮[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罗致明 张京华;创造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新模式[N];人民政协报;2001年
6 刘家黎;中国新文学的先驱[N];四川政协报;2005年
7 郭馨;在文学的背后[N];文艺报;2000年
8 颜浩;《现代评论》:从“太平洋”到“东吉祥”[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王国华;我在等着你抒情[N];东莞日报;2008年
10 亚凝;国内悬疑小说创作寻求突破[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澄霞;创造社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2 赵鹏;海上唯美风:上海唯美主义思潮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宏伟;走向革命的浪漫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咸立强;创造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张广海;“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D];北京大学;2011年
6 王银辉;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学;2012年
7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8 胡荣;中国现代先锋文艺研究:1919-1935[D];复旦大学;2008年
9 朱智秀;《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小说选集·导言》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汤奇云;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瑞香;论《文化批判》[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席文;“创造社出版部的小伙计”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尹珊娜;感性的书写与激情的呈现[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山本优子;中日作家的交流与留日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卫国;冲撞与嬗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韩永杰;“创造社”和“白潮”派诗歌的浪漫主义思潮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8 李蔷;《创造季刊》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徐敬;论《洪水》[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娄晓凯;论创造社小说中抒情主人公的发展变化[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94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94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