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文化批判》

发布时间:2020-06-03 01:18
【摘要】:近年来,期刊研究逐渐成为文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无论是《新青年》、《小说月报》、《现代》等曾轰动文坛的代表性大型刊物,还是《新诗潮》、《人间世》、《前线》等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刊物,都相继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遗憾的是,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地位和一贯办刊传统的创造社这方面的研究还几乎空白。而对于创造社本身的研究又大多集中在前期,后期创造社及其代表刊物《文化批判》至今少有人问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创刊于1928 年的《文化批判》杂志,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向左翼文学运动过渡的关节点上,是这一文学发展、思想转变的第一见证者,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本文基于《文化批判》杂志在创造社及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试图通过对原始史料的梳理,对其进行新的评析,并对以往研究中的粗疏牵强之处做出新的解答。同时,也期望通过这一问题的考察,能为期刊研究、社团研究以及后期创造社的作家作品研究等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参照。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一、《文化批判》:一个文学新阶段开始的标志。 本文首先将《文化批判》杂志纳入到中国现代文化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强调它的出场是“负性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其次通过考察《文化批判》的编辑理念、办刊方针、编辑群体及出版机制等问题,发掘《文化批判》作为革命文学运动新阶段开始的标志。大量史料证明:《文化批判》的编辑群体虽是一群籍籍无名的文学青年,但他们编辑立场鲜明,社会感应敏锐,刊物的风格内容又能积极适合读者和文化市场的需求,因此,恰逢其时地担当起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转向的重任。同时,论文还从期刊的角度研究创造社的“转向”,发现创造社转向的“剧变”原来是与期刊的“渐变”密不可分,从而为解决创造社转向之“谜”开辟了新途径。 二、《文化批判》与革命文学论争。 这部分主要对以往文学史叙述中一些模糊和粗疏之处进行新的阐释。长期以来,革命文学论争的研究,由于牵扯到鲁迅而使一些问题长期被遮蔽,只停留于对论争经过的简单叙述、鲁迅正确观点的片面强调及创造社、太阳社一方态度的错误等问题上。本文在细读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发现《文化批判》是研究革命文学论争的第一手文献。不仅挑起这次论战的首篇文章《艺术与社会生活》发表在《文化批判》的创刊号上,而且第4 号还出了一期论争专号,将论争推向高潮。论文还发现两个被研究者长期忽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昀;;郁达夫与创造社[J];新文学史料;1979年05期

2 陈青生;;冯乃超在后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J];新文学史料;1988年01期

3 柯文溥;;论创造社诗歌[J];学术界;1990年05期

4 黄淳浩;略论创造社作家的创作[J];郭沫若学刊;1997年04期

5 吴彦;;创造社研究的新视野——评《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创造社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张重宪;;“挤”[J];读书;1981年09期

7 郅庭阁;浪漫的变形——创造社与“为艺术的(而)艺术”文学观念之关系的再探讨[J];中州学刊;2000年03期

8 胡斌;创造社与新浪漫主义[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王黎君;话语权力之争:文艺论争的一种隐形形态[J];北方论丛;2004年04期

10 咸立强;;郁达夫“怠工”问题考辨[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伊藤虎丸;潘世圣;;创造社与日本文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2 雨辰;;创造社丛书问世[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雨辰;;“创造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王锦泉;;略论创造社——兼及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5 黄侯兴;;拓展创造社研究的现实意义[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6 尹雪曼;;郭沫若的革命、创造精神[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7 咸立强;;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论争缘起研究的回顾与重探[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8 李怡;;文学革命:“第二阶段”的独立意义——重评郭沫若《创造十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9 朱寿桐;;创造社文学的情绪写实主义特征——兼论郭沫若创作的写实倾向[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10 刘纳;;社团、势力及其他——从一个角度介入“五四”文学史[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秦艳华;泰东图书局如何成为创造社的“摇篮”[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吴永贵;赵南公:与创造社的恩怨得失[N];光明日报;2007年

3 吴宝吉;创造社和太阳社[N];吉林日报;2002年

4 陈鲁民;拳怕少壮[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罗致明 张京华;创造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新模式[N];人民政协报;2001年

6 刘家黎;中国新文学的先驱[N];四川政协报;2005年

7 郭馨;在文学的背后[N];文艺报;2000年

8 颜浩;《现代评论》:从“太平洋”到“东吉祥”[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王国华;我在等着你抒情[N];东莞日报;2008年

10 亚凝;国内悬疑小说创作寻求突破[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澄霞;创造社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2 赵鹏;海上唯美风:上海唯美主义思潮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宏伟;走向革命的浪漫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咸立强;创造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张广海;“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D];北京大学;2011年

6 王银辉;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学;2012年

7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8 胡荣;中国现代先锋文艺研究:1919-1935[D];复旦大学;2008年

9 朱智秀;《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小说选集·导言》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汤奇云;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瑞香;论《文化批判》[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勇;时代裂变中的突围与皈依[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席文;“创造社出版部的小伙计”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尹珊娜;感性的书写与激情的呈现[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山本优子;中日作家的交流与留日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卫国;冲撞与嬗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韩永杰;“创造社”和“白潮”派诗歌的浪漫主义思潮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8 李蔷;《创造季刊》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徐敬;论《洪水》[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娄晓凯;论创造社小说中抒情主人公的发展变化[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94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94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c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