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身体写作”

发布时间:2020-06-11 02:51
【摘要】:“身体”成为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关键词显然与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实践直接相关。尤其是90年代女性写作作为一股异常活跃的力量,在当代文学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从私人化、女性体验小说到“身体写作”仅一步之遥。这一步,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入与再发现被轻易跨过。西苏的“躯体写作”策略为女性写作提供了合法依据,然后又迅速向“身体型”作家的整个“晚生代”扩散,形成一股欲望化书写狂潮。在这股狂潮中,“身体写作”似专指女性作家的欲望化书写。这就为女性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这里的“新”,意指产生这类文本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不同于从前;“身体”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也发生了位移。商业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身体写作”的渗透,是当下语境中女性批评还不十分情愿涉足的文化视域。 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作为阐释的理论背景,以近十年女作家的“身体写作”作为批评审视的对象,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力图揭示出从90年代中后期至今,“身体”在女性写作中的具体运作及其折射出来的社会文化变迁。由于女性主义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理论,它还为人类历史、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它在建设和发展自己的理论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其他理论的营养。因此,本文在必要之处将会借鉴其他理论为我所用。 女作家的“身体写作”每每制造文坛奇观,表面的热闹掩饰不住女性写作的式微态势。身体的精神性内容被抽空之后,身体成了消费享受或娱乐游戏的场所。女性作家和理论家只有正视身体的局限,才能避免女性写作进入一个逼仄的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现;;析张悦然笔下的男性形象——以女性主义为视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马兵;;《可以书》:盛可以的围城之喻[J];出版广角;2011年06期

3 周翠英;;浅析女性文学的“超性别写作”[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4 王庆;;论李昂的政治小说[J];江汉论坛;2011年08期

5 明洪慧;;《野草根》女性命运管窥[J];山花;2011年18期

6 刘亚美;;试析世纪之交女性写作的文化环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7 宁琳;;简论戴锦华的新生代女性文学批评[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8 吴高岚;;从女性绘画到女性主义艺术[J];美术向导;2010年04期

9 黄晓丹;;“花间”与“诗教”之间:清前期女性写作传统的构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杨艳;;浅析当代《灰姑娘》的改写[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天真;;女性写作:从性别斗士到社会牛虻——以阿毛的创作为例[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3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胡宇娜;陈忠暖;甘巧林;;西方女性地理学的发展与启示[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陈惠芬;;上海书写和近年女性写作中的性别与空间(提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胡彦;;女性写作:从身体到经验——兼论当代女作家的创作[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7 辜美惜;郑雪;邱龙虎;;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江逐浪;;从《大明宫词》到《橘子红了》看女性主义观念的体现[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10 任一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特色——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笔记之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雷达;传统女性主义的无意识回归[N];文艺报;2008年

2 林丹娅 厦门大学文学院;女性写作:在混同中清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吴武洲;女性主义的“中国化”学理总结[N];文艺报;2011年

4 贺绍俊;为女性幸福打开“窗口”[N];文艺报;2008年

5 ;过去与现在的女性写作[N];中国妇女报;2003年

6 文 本报记者 陈熙涵;女性写作何必都“叫喊”[N];文汇报;2003年

7 荒林;女性主义在今日的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香港浸会大学哲学系 文洁华;哲学教女性叛逆?[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刘维维;女性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中国坐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 张保宁;女性写作应该与时代共振[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雅红;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3 魏天真;女性文学的批判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周绍雪;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爱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姜子华;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艳芳;在通向自我认同的途中[D];南京大学;2003年

10 宋方方;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永珍;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身体写作”[D];武汉大学;2005年

2 黄剑;从女权到女性——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与变[D];苏州大学;2004年

3 张昊翔;三个“女性文本”和一种话语诉求[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黄湘芳;论克里斯蒂娃的女性诗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彭欢;后现代语境中的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性写作[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林晓云;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形态特征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翠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8 俞佩淋;崛起的突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徐文静;女性视野的丰富对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冯琳瑛;论杜拉斯创作的“疯女人”主题及其对女性写作的意义[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07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07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d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