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新义》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媭王安石《答司马谏媝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03期
2 李联明;嘲骂无损于改革的光辉——儒法文学斗争一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年04期
3 叶石;;“三不能至”小议[J];学术研究;1978年02期
4 何苏仲;;王安石与半山园[J];中国园林;1985年04期
5 王岸茂;王安石变法中的先后缓急[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6年02期
6 钟来因;;王安石《字说》的盛与衰[J];读书;1987年04期
7 徐庆全;宋代改革中的左、中、右三派[J];炎黄春秋;1992年05期
8 高纪春;论朱熹对王安石的批判[J];晋阳学刊;1994年05期
9 赵晓兰;宋诗一代面目的成就者──王安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10 万斌生;一篇正确评价王安石的划时代文献─—读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J];抚州师专学报;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柱才;;王安石《老子注》初探[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2 谭佛佑;;王安石德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树民;;王安石与我国古代的民族学校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李华瑞;;四库馆臣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万斌生;;苏轼在王安石变法运动中的阶段性表现[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政治类[C];2003年
6 廖美玉;;东京与两川——王安石、黄庭坚学杜的两种视角[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7 顾文;;文物征集简讯〈二〉[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8 ;十年磨剑写荆公[A];全市宣传理论界“主攻工业决战园区”专题座谈会发言摘要集[C];2006年
9 曾华东;;理学家的活动与晋江文化[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龚婕;;初中歌曲创作入门实验教学初探——为王安石“梅花”一诗谱曲教学活动实录[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邢贲思;王安石的“新政”和“新学”(上)[N];学习时报;2002年
2 潮白;弹谈“春节”改为“元旦”[N];南方日报;2009年
3 邢贲思;王安石的“新政”和“新学”(下)[N];学习时报;2002年
4 李存山;关于列宁评价王安石的一个误引[N];光明日报;2004年
5 王树新;荆公故里话上池[N];抚州日报;2006年
6 莫名;苏轼王安石税改之争[N];财会信报;2008年
7 苏文;结婚为何贴“喜喜”[N];湖北科技报;2001年
8 贵州省关岭民族高级中学 柴其斌;文学作品中几种特殊的“反衬”[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9 慧远;史载愤青十六个[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王松奇;王安石新政与北宋衰亡[N];中国财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天保;王安石学术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张煜;王安石与佛教[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倩描;王安石《易》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4 刘文波;王安石伦理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淑萍;两宋孟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6 汤江浩;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方笑一;北宋新学与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恒平;宋代桐木韩氏家族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庄国瑞;北宋熙丰诗坛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张建民;宋代《尚书》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贺民;王安石人性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洁;《诗经新义》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3 张新红;王安石交游考辨[D];郑州大学;2004年
4 张雷;王安石的变法教育及现代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波;王安石及其门人庄子学的儒学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林成伟;王安石与禅[D];暨南大学;2003年
7 赵鲲;论王安石的绝句[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郭志安;陈t匮芯縖D];河北大学;2004年
9 李方泽;理解与融通[D];安徽大学;2001年
10 李小兰;论王安石散文创作中的思维类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07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07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