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尚意”美学思想浅探
发布时间:2020-06-17 21:28
【摘要】: 苏轼,以其多元化的艺术实践与体大思精的艺术理论雄踞宋代文坛。苏轼实乃中国宋代以前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着甚为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对苏轼文艺美学思想作一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解读,以期更为深入地把握整合苏轼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以及苏轼美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典型意义。本文拟分作五个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绪论。总结梳理苏轼美学思想的研究现状,为论文的展开做一前导性的铺垫工作。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才,历朝历代对其皆富有极高的研究兴趣,有关苏轼的研究资料可谓多如牛毛。其中尤以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研究最为深入。这是一个苏轼研究多元化开放的时期。这二十年来,改革开放之风激励着学术界。一批有识之士成立苏东坡研究会,开展东坡文学纵横交错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众多研究者活跃在东坡文艺研究的最前沿,东坡文艺研究真正发展到学术化的阶段。其主要表现有:东坡文艺宏观研究有所加强,研究方法有所更新、东坡儒、释、道思想与文艺思想的关系的研究逐渐深入、东坡诗研究大有进步、东坡词研究大有突破、东坡散文研究大有进展。基于目前苏轼文艺研究的可喜态势及先贤提供的大量的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与洞察细微开拓创变的研究进路,本文旨在苏轼文艺美学思想方面做一尝试性的研究,以查漏补缺。结合苏轼文艺创作的实际,研究苏轼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苏轼美学思想形成之维。试从三个不同的维度阐释苏轼美学思想形成的原因。书香门第的苏氏家训,苏轼自幼渐染家风,其良好的家学教育对其日后文艺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苏轼一生为官,坎坷沉浮的政治人生经历,不幸的人生遭遇,对其思想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仕途的坎坷挫折反映在思想上,造成了他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既有热烈的辅君治国、兼济天下的儒家信念,又杂糅了对一切现世价值准则怀疑、厌倦和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最终形成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的洒脱旷达的文化人格,从而造就了一个中国古典主义美学的典型。 第三部分:苏轼美学思想特点之精髓要义。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浓墨重彩地书写苏轼的美学思想的特色。其中包括重视“传神”“写意”的表现意识;主张“有道有技”“技道两进”的文艺创作观以及崇尚“萧散简远”、“外枯中膏”的审美理想。 第四部分:苏轼美学思想在其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苏轼艺术实践的特色。围绕着苏轼美学的特色,研究其艺术创作实践追求“平淡至味”的苏诗、东坡词的旷与婉以及“萧散简远”抒情达意的文人书画创变。考察其艺术实践是如何与其美学思想有机契合,其艺术实践如何彰显其美学思想特质的。 第五部分:结语。总论苏轼美学思想的特质,实乃中国古典和谐主义美学的一个典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718190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2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燕飞;苏轼哲学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娃;苏轼书画理论美学思想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18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18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