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文文体及唐代铭文概说
发布时间:2020-06-18 05:13
【摘要】: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散文发展史中,铭文可算作是最古老的文体之一,铭文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出文体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目前学术界致力于铭文研究的学者不多,虽然有部分学者作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但大多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概述,对铭文文体本身作细致微观探讨的文章与专著还不多见。本文以文体观念为基本出发点,运用文本研究的基本方法,首先粗略勾勒铭文的起源及其在唐代以前的发展流变过程:萌芽于商周时期,经过秦汉时期的全面发展在魏晋时期文体各方面基本趋于成熟和定型。在考察“铭”字的文字学本源的基础上综合古今学者看法为铭文做出定义:铭文是常题刻于山川、器物或建筑之上,具有记功颂德、警戒和题咏功能的文体。其内涵有三:铭文作为一种文体其所反映的是由其题刻载体所生发的内容,但也有一部分铭文并没有具体载体,即题刻与否并非铭文归属的判断依据;铭文内容申警戒、赞颂之意,其基本文学表现手法为记叙、议论和描写;铭文的基本文体特征为:润、实、深。铭文的分类存在不同标准,以功用作为划分依据可以将铭文分为祝颂类、警戒类、题咏类三个类别;以铭文的题刻载体和表现对象为划分依据将铭文划分为:器物铭、山川铭、建筑铭和其他类不具备题刻载体的铭文。选取铭文的发展高峰期——唐代作为重点研究阶段,立足作家文本创作,结合时代背景,兼顾铭文文体特征的继承,突出分析各个不同阶段的突破创新,认为:初唐是铭文沿袭古制酝酿新变的阶段;“盛唐之音”在铭文的实际创作中的体现;中唐是铭文创作的高峰期;晚唐是铭文创作呈现回落的阶段。最后综合分析唐代铭文在体制、文学性、思想性三方面的创新得出结论:兴衰更替、潮起潮落是文体发展的一种必然,影响文体兴盛的最重要的原因有三:一是文体自身的内部规律即文体内部构成因素的变化;二是社会文化及精神风貌,社会行为与需求对文体发展的制约作用;三是作家独特的艺术经验与审美感受力、创造力对固有文体模式的推动作用。而此三者也正是铭文在唐代得以全盛的原因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718757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商聚德;《西铭》义蕴析论[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2 胡义成;西铭祭——回视张载对“仁道”的论证[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1年03期
3 庞光华;论《金人铭》的产生时代[J];孔子研究;2005年02期
4 刘少航;张载《西铭》的大爱之义[J];运城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黄去非;中国古代铭文浅说[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本文编号:2718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18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