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交互物质作为新媒体艺术的显著特征会对美学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本文从新媒体艺术的概念界定和主要特征出发,以艺术审美的角度对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进行细致分析,并就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可能给美学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认真探讨。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交互性 美学 思考
【分类号】:J01
【正文快照】: 视觉文化在20世纪由于媒体形式的变化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对于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也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变革,社会生活也全面地进入了由数字化技术支撑的媒体化时代。新媒体艺术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同时也与没学的发展紧密相连,带着深厚技术化烙印的新媒体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许清晓;;新媒体艺术语境中的艺术教育改革初探[J];大众文艺;2012年04期
2 廖静;龚宗明;;新媒体艺术对现代艺术发展研究浅论[J];大众文艺;2010年24期
3 徐静;傅畅;;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7期
4 聂莎;;浅谈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J];美与时代(中);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翟风疆;;浅析新媒体艺术中交互设计的发展[J];才智;2012年2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虹;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王馨梓;论平面设计之“死”[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姚文婷;新媒体环境下的动态标识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4 思扬;网络图像艺术的审美特征及成因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常艳丽;新媒体公益广告的创意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2年
6 郑琳;当代建筑中的互动性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7 王鹤霏;探索与创新[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申健;;数字媒体未来发展趋势——数字媒体与增强现实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11期
2 张文化;;新媒体艺术:建立在主体间性上的审美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静;龚宗明;;新媒体艺术对现代艺术发展研究浅论[J];大众文艺;2010年24期
2 方兴;郑杨硕;;新媒体艺术的现状与未来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03期
3 滕晓铂 ,苏滨;从“新媒体艺术”到“信息艺术”——访鲁晓波教授[J];装饰;2004年12期
4 康康;;论新媒体艺术[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年04期
5 孙晔;;新媒体艺术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及未来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1年01期
6 王宗泰;;艺术与技术的交响——从新媒体艺术中探析艺术与科学的关系[J];丝绸之路;2010年06期
7 王春燕;;新媒体艺术环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1年02期
8 陈敏南;;中国艺术美学视角下的新媒体艺术审美[J];求索;2010年08期
9 李昂;;新媒体艺术与2010上海世博会[J];大众文艺;2010年10期
10 朱志刚;;新媒体艺术专业教育与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经之;;超越古典[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黄泽蓉;;浅析项目教学法在新媒体艺术教学中的应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3 陆贵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戴冠青;;世纪之交:电子文化的美学冲击与文学的美学地位[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7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孙媛;;困顿中的求索——重提“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王柯平;;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现代意义[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10 徐肖楠;;市场化年代的艺术生产与艺术异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卫平;美学乃伦理之母[N];北京日报;2003年
2 成东方;运动的美学[N];人民政协报;2002年
3 赵奎英;美学关注人的现实生存[N];文艺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郑立华;新媒体艺术:用技术玩耍艺术[N];中国商报;2004年
5 赵炜;比较诗学的“美学沉思”[N];光明日报;2003年
6 李世涛;《美学概论》对于中国美学研究的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杨琳;让观众成为作品的主角[N];上海证券报;2007年
8 张学昕;诗歌写作的美学压力[N];光明日报;2010年
9 邢建昌;美是艺术的法则吗?[N];文艺报;2004年
10 ;在美学和历史两条轨道上滑行[N];中华读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t;译者风格形成的立体多元辩证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孙斌;守护夜空的星座[D];复旦大学;2003年
3 施立峻;审美批判与理性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5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6 蔡同军;普罗米修斯的火种[D];苏州大学;2003年
7 肖伟胜;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D];南京大学;2003年
8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9 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年
10 何林军;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卉;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逻辑探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杨龙;英语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与审美[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赵禹冰;王国维对美学文本的阅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陶国山;现象学与罗曼·英伽登美学[D];苏州大学;2005年
5 喜力;从《拉奥孔》看文学与造型艺术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6 夏进军;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尚景建;谱系学方法与身体关怀[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邱枫;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赵文;“和”:艺术通向现实的可能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仇钧;中国新媒体艺术与专业教育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2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