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

发布时间:2020-07-08 17:03
【摘要】: 本文对于宋代茶文化的研究有别于以往,将尝试把茶文化与士大夫意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是个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本文的绪论部分着重对分治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提出将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意义。论文的第一章阐述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产生或形成的环境。这一章为初步认识宋代茶文化和士大夫意识提供了背景材料和宏观视角。第二章主要阐述天人合一的饮茶环境与宋代士大夫的尚韵心态,精细雅致的茶事活动与宋代士大夫的诗意人生,试图从哲学、美学的高度,阐释物质层面的茶事活动与精神层面的诗意人生。第三章阐述茶茗的功效与宋代士大夫的凝炼自省,茶的高蹈脱俗之美与宋代士大夫的适意乐道,宋代士大夫在氤氲茶烟中治心养气,这部分是在前文的论述基础上,推阐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宋代士大夫在品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宋代士大夫意识以及茶在宋代士大夫意识的熔铸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结语部分提出宋代士大夫在品茗反观过程中的人格升华。 这一论述框架的逻辑关系是视点逐层凝缩且理论深度层层递进,从物质层面逐步上升到思想意识层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星海;;一刊览尽天下茶[J];茶博览;2011年08期

2 陶媛媛;;听,茶的故事[J];书城;2011年07期

3 竺济法;;奉化市茶文化促进会成立[J];茶博览;2011年05期

4 汪根发;;感悟“中华茶文化”[J];茶博览;2011年05期

5 赵宏权;;2011年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即将开幕[J];茶博览;2011年03期

6 赵宏权;;杭州市上城区、滨江区成立茶文化研究会[J];茶博览;2011年06期

7 王旭烽;;第一盏茶[J];茶博览;2011年08期

8 孙状云;饶晓娟;;春天,春茶,杭州的节日[J];茶博览;2011年05期

9 刘薇;;茶与美食的联姻[J];茶博览;2011年03期

10 毛子健;;紫砂壶的鉴赏[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双;;日本茶与茶文化和中国密切相关[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2 史建宏;;享受茶文化[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3 景迪云;;享受茶科学,体悟茶文化[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3:茶与茶道的科学研究[C];2007年

4 朱自振;;前茶文化不属茶文化[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3:茶与茶道的科学研究[C];2007年

5 徐永成;;茶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A];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1994—1997)[C];1998年

6 黄志根;;茶馆·茶文化:路在你脚下延伸[A];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00年

7 关剑平;;茶文化研究的属性与方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3:茶与茶道的科学研究[C];2007年

8 江平;;池州茶文化的底蕴[A];200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01年

9 张怡;;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茶文化[A];茶香铺就成长路——小茶人十周年纪念册[C];2003年

10 卢祺义;;关于“茶与世博会”若干思考与建议[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曾卫康 通讯员 刘棕会;10万市民火爆茶文化节[N];广州日报;2003年

2 詹罗九;“茶文化”是文化[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3 凯亚;关于茶文化的一点随想[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4 彦罗九;茶文化的力量[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王勇;茗香引来天下客[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6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邬梦兆;茶文化与时俱进靓起来[N];人民政协报;2003年

7 记者 喻波;茶文化夜市:云茶救市另起路径[N];云南经济日报;2008年

8 长羽;凤冈拟申报茶文化博物馆[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9 李震;宜兴阳羡茶文化街正式开街[N];宜兴日报;2008年

10 长羽;烟台茶文化协会成立[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秀萍;明清茶美学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章才;十八世纪中英茶叶贸易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章传政;明代茶叶科技、贸易、文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朱海燕;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5 丁氏碧娥(释心孝);禅茶一味[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金珍淑;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建梅;唐大和初至大中初的洛阳诗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孙堒卿;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2 孟丹;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3 杨晓华;茶文化空间中的茶席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4 李晓雪;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5 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3年

6 马崇坤;试论明清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D];延边大学;2010年

7 鲁烨;明代诗歌中的茶文化[D];江南大学;2011年

8 张莹;宋代茶事绘画及其文化内涵探析[D];河南大学;2012年

9 饶恒;基于系统设计理论的现代茶具系统设计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10 常宝;蒙古族茶文化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46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46805.html

上一篇:网络文学主体论  
下一篇:贞观谏文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1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