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清初天主教文人许缵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9 17:15
【摘要】: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以宗教为媒介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开启了中、欧两大文明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接触。在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砥砺的过程中,西方的耶稣会士与中方的文人成为文化交流中的主导力量。学界致力于研究中方文人回应异质文化的学者不乏其人,硕果累累。然对于清初文人许缵曾(1627—?年)的研究却尚显单薄。许缵曾字孝修,号鹤沙,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历官江西驿传道副使、四川布政使司上下川东道参政、河南按察使至云南按察使。缵曾自幼受洗入天主教,一生与天主教结下不解之缘。他生长于天主教世家中,受到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其一生宦海沉浮,所到之处建堂宣教,为天主教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他娶妻纳妾,敬拜城隍,祈福劝善,屡次违反天主教教规,并著有《太上感应篇》。在他身上,中西文化交融杂糅。 本文通过对许缵曾文集及友人互赠的诗文以及县志中爬梳资料,对其家族背景、交友脉络、信仰世界的详细考查,将其置放于当时的社会思潮下,进一步审视其生活的文化土壤,辨析其思想及信仰。我们看到其将天主教教义附和到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理解和融合,在其内心深处构建了自己的信仰世界,以善恶为泾渭分明的界线,以仁德为归旨,以劝谕为目标,来规界自身的行为。他已不复有祖辈“两头蛇”族的矛盾,而是将外来异质文化自然地融合到本土文化之中,在他的身上,更能看出文化碰撞之后,互相融合的的状态。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相对于西方文明的排他性而言,更具有包容并蓄的优势。于是在缵曾一代,文化的融合,以及向本土回归的趋势便生成了一种中西不分,杂糅并包的新型文化因子。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雅莉;文化嫁接视角下的农村天主教传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47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47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7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