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际旅行:弗洛伊德主义中国化问题探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镇清;从语言的当代性看翻译的文体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赵睿才;;发掘自己的灵魂——长吉诗理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龙云;;斯坦利·费什的阅读观与女性主义文本[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陈吉猛;文学本质研究的六个向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周良平;;“比”“兴”与意象创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彭松;;文化困境中的诗性省思——叶维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朱爱瑜;一种谎言的真诚说法━━读《可以说谎可以爱》[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曹蓝田;王道阳;;论精神分析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平;;“文本”与“人”的歧途——“新批评”与八十年代“文学本体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张浩;;论情感、意志与创造性思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3 王亚峰;;涉外旅游宣传的语言诉求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谢应光;;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王光明;;“失养者”的追寻——叶维廉的诗学批评[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蒋登科;;论叶维廉诗论的学术品格[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孙飞飞;;The only way to transcend is death——On the doomed death of Roderick in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菊霞;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天时;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接骨师之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单雅娇;《京华烟云》的文化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研;论人物的病态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婷婷;《八月之光》中种族歧视下一个混血儿的悲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李霞;弗洛伊德人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瑜;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52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52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