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在理路及具体呈现
发布时间:2020-07-12 19:53
【摘要】: 本文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九十年代文学所处的历史语境,运用一种综合、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九十年代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在理路进行了深度的宏观考察,并从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出发对九十年代众多维度上的人文探索作了纵向的梳理和理性的剖析,为人文精神在二十一世纪文学中的表现形态提供一种参考。 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考察九十年代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在理路,即其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二十世纪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西方文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承传、超越与互补,而九十年代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作为一种确定性力量也预告了文学流变中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的到来。下编主要探讨九十年代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具体呈现,从文本入手分析了欲望、诗性、日常三种叙事状态的人文关怀。它们的意义,就在于给文学提供了多种人文精神生成的可能性。 本文认为,二十一世纪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建构可以在三个维度上发展:其一,在整体性视野中建构个体性。人文精神首先应该是个人对于生存意义的体验和思考,而中国传统文化过多地执著于社会群体本位,个体性是传统人文精神的盲点,所以这是当代文学中人文精神建构的重点所在。其二,在人文视野中建构历史理性。简单地以价值理性否定工具理性是不理智的,它将导致对现代文明的虚无主义态度;必须把工具理性置于价值理性的规范和制约之下,个体才可以从外在的功利追求进而返观自身的存在意义,自我也将由物的附庸而恢复其主体地位,这是对人的本体性的真正关注。其三,在终极性视野中建构现实性。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是相互统一的,终极目标是现实关怀的指向,现实关怀是终极关怀的基础。九十年代文学更多地关注人文精神的现实关怀方面,而真正的人文关怀更应该关注人的可能性领域,最终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206.7
本文编号:2752418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206.7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韦光;东西的文学世界:人性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52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52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