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北宋诗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2 23:03
【摘要】: 佛教文学是相对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诗僧研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涉及到佛教文化与古代文学两个领域。目前学术界对唐代诗僧的研究较为关注,而对唐以后的诗僧研究却殊为忽略。有鉴于此,本文选取了北宋诗僧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弥补研究之不足。论文由绪论、正文和附录三大部分组成,约二十五万字。 绪论部分首先对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回顾,认为北宋虽不乏诗僧及僧诗等文学作品,但对北宋诗僧的研究却相对薄弱,除一两位著名诗僧及九僧群体被提及外,其余诗僧多不被人知晓。因此对北宋诗僧生平等基本资料的整理、对僧诗的研究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其次说明了本文选题的重点及意义、所运用之方法。最后对文中要用到的几个相关概念提前作了解释说明。 第一章从整体上对北宋诗僧的分布及文学创作情况予以考察。首先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北宋诗僧的地域、宗门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在地域、宗派分布上呈现不平衡,造成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文化状况、发展基础、民风民俗等原因造成。其次是对北宋诗僧创作情况的梳理,主要对通过别集、词作的考据,再现昔日诗僧辈出、僧诗繁荣的局面。 第二章主要就北宋诗僧辈出的原因作以分析。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宋代的佛教政策;二是佛门内部的戒律松严及世俗化程度;三是僧人与士大夫的关系;四是对待禅与诗兼容性的认可程度。一般说来:良性佛教政策有利于佛教发展,僧众愈多则产生诗僧的可能越大;佛门戒律松驰、诗僧世俗化严重,则僧徒务外学、作诗者愈众;僧徒与文人士大夫交往频繁,则容易提高文学修养,接受士大夫作诗传统的影响;僧人对禅与诗兼容性的认可程度越高,则越容易促成学诗风气。 第三章是北宋诗僧与儒学的交涉。北宋初期佛教呈迅速恢复之势,但信佛队伍并不是很壮大,庆历、熙宁间还形成了一股反佛浪潮,但这股排佛高潮最终被熙宁后的禅悦倾象所取代。诗僧在此转变中起了重大作用,他们在与辟佛之士大夫的交往中,以高洁的品行、精深的佛法吸引了士大夫对佛教的重新审识,改变了他们激烈的辟佛态度。同时北宋诗僧在与文士的交往中也受到儒学影响,广泛接受外学尤其是儒家经典的熏陶,儒学修养普遍提高,儒家思想植根于他们心中,以至于他们往往站在儒家立场上论诗作文,表现出“文以载道”的思想和“诗骚”精神的回归。 第四章论述的是北宋僧诗与佛禅的交涉。首先从诗对禅的影响来说表现有三:一是自中唐起,由偈颂体到诗意化的过程愈来愈明显,禅偈越来越具有诗的韵致,出现了以清丽诗句入禅的现象;二是北宋中叶,出现了大量引用现成诗句(主要集中在引用唐人诗句)证禅的现象,及引用成句对示法之句进行再解释的现象:三是出现了诗僧以艳诗丽词入禅的现象。其次从禅对诗的影响来说:佛禅对北宋僧诗影响的重要意义有二:一是题材的山林化,二是意象的哲理化;并分别以僧诗中的山居诗来说明题材的山林化,以僧诗中的春、花喻来说明意象的哲理化。 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北宋诗僧个案研究,分上下两篇。上篇先以善昭的《颂古百则》为研究对象,从言诠罔及与绕路说禅、本源佛性与本心论、日用即道与触目菩提三方面论之。次以道潜及《参寥子诗集》为研究对象,对道潜诗歌的内容、诗歌风格、诗歌艺术特点详加剖析。下篇先以惠洪为个案,对《石门文字禅》中好用绮语的现象进行揭示,并对惠洪“浪子和尚”之称解析;后以廓庵为个案,对廓庵《十牛图颂》中的十牛颂一一阐析,并对《十牛图颂》的诗学、禅学渊源、佛学底蕴予以阐释。 第七章对北宋僧诗僧诗风格作以总括。本节对僧诗风格的讨论,主要侧重于宋代文人对北宋僧诗的评价。通过对比文人对唐、宋僧诗的评价,导出“清”这一评价术语,并相应引出“蔬笋气”、“烟霞气"、“酸馅气”等常用评价话语。并对其中一些术语的错误用法予以纠正,对僧诗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慎涛;;北宋诗僧地域、宗派分布的不平衡及原因分析[J];前沿;2009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锋兵;契嵩思想与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宫波;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钦佩彦;北宋僧人词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崔文彬;宋代士大夫与佛教[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范昕;诗僧惠洪诗歌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刘亚楠;释智圆诗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52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52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4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