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序跋文考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描摹艺术美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张爱波;彼皆绝代才 形去留其神——归有光与蒲松龄古文艺术相通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3 孙洛中;脱弃陈骸 自标灵彩——谈《聊斋志异》中的果报小说[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4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赵树功;论晋宋书帖与玄学的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王国良;郭蕾;;欧阳修与北宋儒学复兴运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刘鹿鸣;;《近思录》与《中庸》《大学》文本的内在同一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徐强;;“主宾之辨”与朱熹的认识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赵妙法;;朱熹的是非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张维;;回归“文人”:道光时期桐城派的选择——梅曾亮推动崇尚归氏古文风气的原因和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燕;;创新扩散理论视域中的袁宏道文论传播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舒耘华;;古典小说中的物化现象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良政;;论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并序[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唐红炬;;试论方苞散文中的“义”与“法”[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平原;;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倩;;朱熹在“《诗》教”思想上对欧阳修的借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倩;;欧阳修对朱熹“《诗》教”思想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吴春燕;;弘扬朱子文化,打造武夷文化旅游品牌[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楠;李纲在桂事迹与诗文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冯霞;辛弃疾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朱浩磊;查慎行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易萍;厉鹗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程伊杰;贾谊、晁错政论散文对比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yN;北宋亭台楼阁记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宝柱;易安体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53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53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