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文学语境中的多元系统理论辩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09:06
【摘要】:以色列著名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界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研究翻译文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得世界各国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掀起了一股翻译文学研究热潮。中国翻译文学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时从东汉到明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在中国近代早期即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第三次则在文革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当代翻译文学。本文作者在运用这一理论研究中国翻译文学时,发现其中关于翻译文学的论断对于解释中国翻译文学的案例遇到了一定障碍。尽管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和文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所提供的全新视角大大开拓了翻译和文学研究者的视野。但这一新的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关于翻译文学的某些论述过于绝对过于片面,而不能对中国翻译文学的实际做出正确的解释。 本文试图以中国翻译文学为例,从四个方面(翻译活动发生的时代背景,即中国文学当时的形势以及在世界文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译者对原文的选择,所用翻译策略是归化还是异化,以及翻译文学对译语文学的作用)对它的三个主要阶段进行研究,利用其结论来辨证地分析多元系统理论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多元系统理论借用俄国形式主义“系统”这一概念并加以发展成“多元系统”用于文学研究,为研究翻译文学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对翻译文学在目的语文学中的地位提出了新论断,即翻译文学应成为目的语文学的独立的一部分并在其中占据中心或边缘的地位,从而唤起了人们对翻译文学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对于翻译文学的论断有许多不可取之处。第一,对翻译文学在目的语文学多元系统中所处位置的界定过于绝对,它并非要么中心要么边缘的排他选择,很多时候分界并非如此明显,而且这种地位的确定也并非完全是由译语文学的地位决定的,目的语文学界和翻译界的主观认识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第二,多元系统理论认为:译者对原作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作对译语文化的作用也完全取决与翻译文学所占地位,地位不同,这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
本文编号:2753249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姜茜;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D];山东大学;2007年
2 赵一蓓;从多元系统论看培根《论说文集》的两个译本[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532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53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