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社团格局与“五四”文学的复杂形态

发布时间:2020-07-16 00:50
【摘要】:“五四”时期社团的出现是当时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中国新文学走向自觉及成熟的标志。文学社团作为特定条件下自发产生的组织形式,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契机。社会环境激变,现代知识分子只有通过社团的集结来传播自己的思想文化价值和文学观念。留学欧美及日本归来的学生从不同层面为社团的产生准备了思想基础与人文背景,而大学则是直接孕育文学社团的摇篮。这些因素支撑了社团产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家个体的文学创作与文化活动,必须通过社团的运作才能进入公众视野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功利性目的通过社团才能够得以更有效实践,这使得社团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必要组织形式。“五四”社团是在错综的社会背景及超溢文学范围的元素影响下产生的,从场面上表现为文学社团与综合性社团并存的格局。文学社团与综合性社团并存的局面为文学形态与文化形态攀附生长准备了温床。 “五四”社团现代特征明显,以知识权威为支撑,能够自主表达与实现自己的政治文化观念。文学观念是由作家的思想文化观念决定的,以社团为单元梳理,能更清晰地显现文学形态与文化形态的杂生状况。现代文学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视外来文化对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秩序的重要性,对外来文化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这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适应现实的调适结果。文化观念以社团格局为依附,社团是多元文化观念的阐释者,在对峙与共存的复杂关系中建构了社会文化思想体系,形成“五四”文化汇流的不同脉络分支,在激烈情况下形成保守主义与激进文化理念之间的紧张对峙场面。 在不同文化观念的驱动下,许多文学社团树立起自己的文学观。以社团为保护伞客观上促进了社团成员文学观念的整合,逐步形成社团特色,推动以社团为载体的多向度文学思潮的发展。文学研究会在现实主义理论构建及创作上做出了努力与探索,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与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也以社团为攀附,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社团运作是作家为维护创作个性与社会话语权而采取的一种有效形式。只有考察作家与不同社团的关系才能完整地把握作家的个性。作家加入社团,在受益于同人帮助及社团运作模式的同时必须担负起对集体的义务与责任。社团成员的创作观念在向团体理念靠拢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妥协与牺牲。社团在维护自身理念及成员,还存在着对其他社团及成员的压制与排挤现象。 “五四”时期是古今观念、中西文化的特殊交汇点,观念各异催生了文学社团与综合性社团并存的局面。社团运作模式导致不同文化观念与文学观点激烈碰撞整合,在有效维护社团价值的同时使得社会的文化与文学理念向多向度与复杂化发展,造就了“五四”文学的复杂场面,推动了现代文学的繁荣昌盛。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剑艺;文学形态层次论[J];文艺研究;1988年04期

2 严绍(汤玉);日本古代短歌诗型中的汉文学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5期

3 施鸣钢;岭南,文学的宽容时代[J];南方文坛;1989年02期

4 王晓文;;论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市场化潮流[J];东岳论丛;2006年03期

5 王韶华;;形态:文学存在与表现[J];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高波;20世纪中国文坛的“现实主义”流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李新宇;;大众传播语境下文学形态的转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田忠辉;;“80后”文学的代际权利与社会权力[J];文艺争鸣;2009年12期

9 彭学明;;城市的背影,乡村的面容——2009年长篇小说扫描[J];当代文坛;2010年02期

10 华建新;四明文学形态审美观照——诗、词、曲、赋部分[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冰;;文学在祖国怀抱里成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2 黄震云;张鹤;;楚辞的文学思想[A];中国楚辞学(第十辑)——2007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三)[C];2007年

3 蔡岚岚;;英国女性文学溯源——19世纪以前的英国女性文学综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罗云锋;;历史理论视野下的文学史分期观念考察[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5 李红秀;;新世纪文学与大众传媒[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肖敏;;试论新世纪文学中“阉割情结”的文化隐喻——以《上海宝贝》、《秦腔》和《后悔录》为中心[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7 傅书华;;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审视“十七年文学”——“十七年文学”中群体伪浪漫的张扬与个体现实性的缺失[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李红秀;;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影视小说[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邵燕君;;在新格局下新文学机制的生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10 章妮;;论1980年代文学城市形象的异形书写——以上海、台北、香港为例[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维洪;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徐春萍;《黄河文学》《雪莲》与文学选刊举行交流[N];文学报;2006年

3 金璐邋岛石;崔曼莉:职场小说不算文学吗?[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冯昭;曹文轩说文学:美也有力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5 余意;文学家地理:文学地理学学科的原点[N];文艺报;2006年

6 孟隋;网络催生新民间文学[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施爱东;让边缘活力成为中心话语[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雷达;浩然,“十七年文学”的最后一个歌者[N];光明日报;2008年

9 秦弓;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生态系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傅小平;乡土文学走向何方?[N];太原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李建军;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汪洁;七月派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思潮[D];山东大学;2005年

4 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6 张海;前后蜀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张全之;无政府主义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南京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晓芬;社团格局与“五四”文学的复杂形态[D];青岛大学;2006年

2 曾珍;宣言?抑或忧思![D];四川大学;2007年

3 安向梅;宋词与朝鲜前期词的比较[D];延边大学;2007年

4 金鑫;包公文学作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龙利群;“人民”的文学[D];暨南大学;2006年

6 杨琦;乡歌美意识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7 张亚娟;都市异乡人咏叹调[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倪文豪;藏文化与藏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侯春姿;转型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争鸣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寿凤玲;追寻精神的家园[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57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57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9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