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格局与“五四”文学的复杂形态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剑艺;文学形态层次论[J];文艺研究;1988年04期
2 严绍(汤玉);日本古代短歌诗型中的汉文学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5期
3 施鸣钢;岭南,文学的宽容时代[J];南方文坛;1989年02期
4 王晓文;;论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市场化潮流[J];东岳论丛;2006年03期
5 王韶华;;形态:文学存在与表现[J];陇东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高波;20世纪中国文坛的“现实主义”流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李新宇;;大众传播语境下文学形态的转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田忠辉;;“80后”文学的代际权利与社会权力[J];文艺争鸣;2009年12期
9 彭学明;;城市的背影,乡村的面容——2009年长篇小说扫描[J];当代文坛;2010年02期
10 华建新;四明文学形态审美观照——诗、词、曲、赋部分[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冰;;文学在祖国怀抱里成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2 黄震云;张鹤;;楚辞的文学思想[A];中国楚辞学(第十辑)——2007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三)[C];2007年
3 蔡岚岚;;英国女性文学溯源——19世纪以前的英国女性文学综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罗云锋;;历史理论视野下的文学史分期观念考察[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5 李红秀;;新世纪文学与大众传媒[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肖敏;;试论新世纪文学中“阉割情结”的文化隐喻——以《上海宝贝》、《秦腔》和《后悔录》为中心[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7 傅书华;;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审视“十七年文学”——“十七年文学”中群体伪浪漫的张扬与个体现实性的缺失[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李红秀;;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影视小说[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邵燕君;;在新格局下新文学机制的生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10 章妮;;论1980年代文学城市形象的异形书写——以上海、台北、香港为例[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维洪;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徐春萍;《黄河文学》《雪莲》与文学选刊举行交流[N];文学报;2006年
3 金璐邋岛石;崔曼莉:职场小说不算文学吗?[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冯昭;曹文轩说文学:美也有力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5 余意;文学家地理:文学地理学学科的原点[N];文艺报;2006年
6 孟隋;网络催生新民间文学[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施爱东;让边缘活力成为中心话语[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雷达;浩然,“十七年文学”的最后一个歌者[N];光明日报;2008年
9 秦弓;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生态系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傅小平;乡土文学走向何方?[N];太原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李建军;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汪洁;七月派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思潮[D];山东大学;2005年
4 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6 张海;前后蜀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张全之;无政府主义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南京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晓芬;社团格局与“五四”文学的复杂形态[D];青岛大学;2006年
2 曾珍;宣言?抑或忧思![D];四川大学;2007年
3 安向梅;宋词与朝鲜前期词的比较[D];延边大学;2007年
4 金鑫;包公文学作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龙利群;“人民”的文学[D];暨南大学;2006年
6 杨琦;乡歌美意识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7 张亚娟;都市异乡人咏叹调[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倪文豪;藏文化与藏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侯春姿;转型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争鸣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寿凤玲;追寻精神的家园[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572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57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