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消费时代的文学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7 00:35
【摘要】: 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处的时代社会思潮、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讨论文学时也无法绕开其所处的时代环境。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物质产品的富足,我国社会步入了一个转型期,消费逐渐取代生产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消费社会”这一来自西方的概念越来越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它在将社会连成一个共同体的同时,也以更加隐秘的方式冲击着他的精神世界,构成了文学存在的新语境。论文从文学环境和文学发展的现状出发,主要借鉴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对当代文学的存在、生成状况进行考察。根据布迪厄的文学社会学的观点:文学是社会的综合组成部分,文学作品的生产和接受也可以被看成是社会形成过程的组成部分,作家、文学代理人、评论家等人,以及出版社、书店、文学界等组织、团体是文学场中主要的活动者。除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这三支决定文学场域的资本类型之外,出版事业在当代文学发展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本文希望通过出版事业这样一个角度,运用文艺社会学、美学、出版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消费时代的文学场进行考察。 当代中国的文学场呈现出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三足鼎立的状态,但这三种资本类型并不是等值的,于是,有学者用“倾斜的文学场”[1]、“裂变的文学场”[2]来概括市场压力下的当代文学生产。在市场的开拓和文学性的坚守之间,文学艺术如何突围,这是本文着力探索和尝试解决的问题。综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成果,本文认为:在展示感官欲望、翻奇求新、坠入时尚的消费时代,我们应当坚持文学场理论的指引,遵从诗性乌托邦的召唤。知识分子应走出象牙塔,在实践中以更加灵活、积极的方式去维护文学场的自主性,守护我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论文分为四部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部分,从文学、文艺学发展的现实出发,充分考虑中西语境的差异,论证消费时代如何构成文学存在的新语境以及消费文化的特征。理论和事实两方面表明: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的特征,而发达地区的各种文化现象往往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向,因此在当代中国进行消费时代及消费文化的研究具有其复杂性和紧迫性。消费社会最显著的变化是消费大众的崛起,消费主义统领下的消费文化呈现娱乐化、平面化、世俗化的特点。消费大众一方面为现代媒体所操控,一方面也通过市场表达自己的文化选择,挤压着传统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同时,大众媒介的发达使书面线性阅读的文学必将经受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而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产品样式和品种的增多也极大地压缩了文学的存在空间。 第二部分,从理论上认识作为社会综合组成部分的文学场。法国社会学者皮埃尔·布迪厄在他的研究中采用一种关系主义视角,用“场域”的观念将社会生活划分为一个个彼此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空间。通过考察19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学界的状况,布迪厄认为文学场是一个充满斗争的场所,自主而独立的文学场的生成,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艺术法则的确立是文学场出现的关键标志。“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核心观念的提出,意味着文学艺术对任何既定的道德、经济、政治等力量或立场的断然拒绝。但从历史上看,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总是存在着无法割断的联系,拒斥的表面下通常隐含着实质的依赖关系。因此,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具有浓重的乌托邦色彩。但其所提供的文化社会学研究方法,打通了文学研究的第三条路,为我们研究消费时代的“文学场”、理清各种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照系。 第三部分,考察消费时代文学生成和文学接受的变化,全面认识消费时代的文学场。在消费时代,随着“商品意识”、“市场意识”不断向各个领域渗透,“生产”这一我们通常用于指称物质生产活动的概念大有取代“创作”而被用于文学领域的趋势。从“文学创作”到“文学生产”,表面上是名词的更替,背后凸显的则是文学创作机制的转型和作家创作精神取向的转轨。同时,随着城市市民大众成为文艺的主要受众,文学接受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传统经典的解构与戏说;视觉文化、通俗文化的盛行;作为商品消费的文艺消费;文艺作品的收藏与投资等。 第四部分,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状态,探索消费时代文学研究、文学发展的突围之路。当代中国文学场呈现出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三足鼎立的状态,但无论是哪种资本形式在起作用,文学作品的诞生都需要“商业出版”的运作,最终,各种资本形式都要透过商业出版完成对文学场的征服。在市场的开拓和艺术性的坚守之间,作家在寻觅突围,文学期刊在不懈探索,对此,文学场理论依然给我们指引:文学正是通过坚守一种价值、一种理想,来守护我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使人生不至坠入平面化。这也正是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的深刻意义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婷婷;;消费时代文学经典的现状与重构[J];铜陵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罗立桂;;文学“大众化”问题的现代性境遇[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3 李明;王芹;;论手机动漫的叙事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4 志军;;色女时代的花样美男[J];涉世之初;2008年04期

5 侯昕燕;;当文学经典遭遇消费时代——以《荷塘月色》的阅读为例浅谈文学经典阅读的界限[J];名作欣赏;2011年23期

6 冯月季;;沉沦、挣扎、救赎——对新世纪中国诗坛诗歌写作现象的考察[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7 朱丽莉;;“文学场域”至“文学权力场”的转换——浅论左翼作家文学行为的“权力化”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8 山鲁佐德;;消费时代打包的英式表演[J];新华航空;2011年08期

9 罗长青;;消费时代的“革命历史”叙事——以《红色娘子军》的电视剧和小说改编为例[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10 王妍;;传统美学与消费时代的疏离及转型[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兴明;;消费时代或全球化:重振美学的一线新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蔡毅;;关于消费时代都市文化的思索[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崔勇;;李小洛组诗《病历书》的一个解释[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谢梅;;消费影响下的当代新闻价值观反思与建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潘天强;;英雄主义的历史阐释与消费时代[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程文;;DoNews的精准营销实践——技术消费时代的新闻二次传播的商业价值[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玳Z{;;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宋宝祥;;优质碳酸钙的物理化学特性及选用原则[A];山东造纸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余霞;;《走进群体:消费时代大众媒介的心理策略》[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何冰梅;数码、消费时代和感情的事[N];计算机世界;2004年

2 谢慧英;何去何从:当文学遭遇“消费”[N];厦门日报;2009年

3 记者 舒晋瑜;消费时代的诗人更需要责任与担当[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新华社记者 舒静;被愚弄的“消费时代”终于要结束了?[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常士臣;海南离岛免税标志新消费时代来临[N];齐齐哈尔日报;2011年

6 丛治辰;消费时代的“怪兽”[N];文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周春雨;中国家纺行业开启奢侈品消费时代[N];中国贸易报;2011年

8 郝洪;这是怎样的消费时代?[N];国际金融报;2004年

9 陈充 王敏夫;让大消费时代早日到来[N];湖南经济报;2000年

10 钟 蓝;中国已进入奢侈品消费时代?[N];中国信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桂荣;消费时代的女性小说与“后女权主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孟岗;消费时代的身体乌托邦[D];浙江大学;2004年

3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4 唐英;消费时代电视广告审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初清华;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董天策;消费时代的中国传媒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廖斌;《文讯》杂志与台湾当代文学互动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宋红岭;能指的漂移—近三十年文学中的“身体”书写[D];上海大学;2008年

10 卢桢;现代中国诗歌的城市抒写[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仙;消费时代的文学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尹捷;消费时代的审美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亚妮;消费时代电视交友节目的发展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薛振霞;论消费时代文学之新症候[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文烨;消费时代的异国之恋[D];复旦大学;2010年

6 张娜;东北沦陷时期《青年文化》杂志文学场域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7 邢涛;消费时代下中国当代油画价值取向探讨[D];西南大学;2011年

8 胡丽莉;消费时代的女性主体意识[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游建荣;消费时代的意义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素婕;消费时代的女性主体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58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587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7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