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与回归:汪曾祺文学语言“观”
发布时间:2020-07-16 23:48
【摘要】:语言是接近一个作家的可靠的途径。本文选择从语言进入汪曾祺的研究,除了他在语言风格上有自己独特魅力之外,还因其对语言的关注与深入。本文试图从汪曾祺文学语言观的内涵主旨、与传统文化及现代意识的关系、在文本操作和精神气质中的体现以及对现代汉语建设的意义等方面,来全面认识、分析、解剖汪曾祺的语言观,并做出文学史的价值判断。 汪曾祺从古代文论、明清小品、民间文学、西方现代文学和五四新文学中汲取了大量的给养,并对鲁迅、周作人、废名、沈从文、闻一多等前辈作家的探索进行了有选择的传承。他提出语言具有内容性、文化性、暗示性、流动性,将语言上升到文学本体高度加以认识,打碎了传统工具论对语言的束缚,实现了语言在文本中的复位。汪曾祺的语言观并不纯粹是理论意义上的,更多的是体现在实践层面。他的文学创作是其语言观的实证,也是其理论来源。应该说,汪曾祺的语言观,对现代汉语建设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但是后辈作家从者寥寥,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758676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明;“规避”的辉煌和遗憾——汪曾祺创作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06期
2 杨红莉;汪曾祺文学世界的哲学思考[J];东疆学刊;2004年03期
3 柯玲;汪曾祺特色的文化性解读[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4 刘明;汪曾祺与五四新文化传统[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熊修雨;论汪曾祺小说的文体意义[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邹忠民;作家的母语意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杨学民,李勇忠;从工具论到本体论——论汪曾祺对现代汉语小说语言观的贡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胡秦葆;汪曾祺的人文修养与文体风格之关系[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罗媈;论传统文化对汪曾祺小说创作“母语化”的影响[J];求索;2003年05期
10 林超然;寂寞的指证——汪曾祺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洪涛;汪曾祺小说文体简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宏根;和谐——汪曾祺小说的美学追求[D];扬州大学;2004年
3 许大昕;穿越历史云烟的士息文脉——论汪曾祺小说的东方美[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58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586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