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的自我解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波;;“灰色人物”背后的文化想象——论张天翼30年代的讽刺小说[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晓辉;卢泰宏;;基于自我解构的中国奢华品消费动机的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匡汉;刘为钦;;关于“开放文学”命名的对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3 乔美丽;;论新时期的公安题材小说[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4 唐达成;;往事回想[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5 阎纲;张贤亮;王宏甲;;六十年,印象深刻的文学往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6)[C];2009年
6 田美莲;;朱寨《记忆依然炽热》研讨会发言纪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年第2期(总第201期)[C];2011年
7 张颐武;;从“新中国文学”到“新世纪文学”——以认同的确立为中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6)[C];2009年
8 张炯;;新时期三十年文学的回顾与前瞻[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9 陶东风;;文化创伤与见证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崔道怡;;报春花开第一枝——张光年和《班主任》的发表[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4)[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雨;记忆与见证[N];文艺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冻凤秋;文学30年:从精英启蒙到大众狂欢[N];河南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傅小平;三十年文学:向文学本义的回归[N];文学报;2008年
4 本报评论员 郭光东;面朝常识 春暖花开[N];南方周末;2008年
5 苌楚;旷远的温情[N];文艺报;2010年
6 文一;廖红球:改革开放30年广东文学蓬勃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陈树义;人民,文学永恒的母亲[N];太原日报;2010年
8 □卢新华 口述 □本报记者 张英 整理;《伤痕》之后[N];南方周末;2004年
9 白烨;六代同堂 八仙过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10 郝雨;文学精神与再造辉煌[N];深圳特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黄崇超;从与文化、艺术关系的演进看中国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2 梁艳;《今天》(1978-1980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玉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寻根意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6 包英格;《蒙古族当代文学观念嬗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7 哈申高娃;蒙古族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与蒙古人的历史意识[D];内蒙古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少华;历史创伤记忆中的“伤痕文学”[D];河南大学;2011年
2 谢圣婷;记忆与创伤[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茂;新时期初期文学场域与“伤痕文学”[D];河南大学;2012年
4 丁玲;“伤痕文学”的自我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运源;少数族裔题材的“伤痕文学”—《民族文学》百期(1981-1989年)考察[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杜秀珍;“伤痕文学”中“人”的展示及其限度[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凡菊;网络消费者网络隐私问题的实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王堆;《当代》(1979-1989)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9 陈庆容;转折时期的文学评奖与“经典”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向航;《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的“无限性叙事”研究[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777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77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