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伤痕文学”的自我解构

发布时间:2020-08-01 16:12
【摘要】: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学的开端,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最早出现的文学潮流,它脱胎于模式单一,政治主题浓厚的“文革文学”,因此,伤痕文学的发轫阶段有着深深的“文革模式”的烙印,话语言说主体——知识分子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局限性,艰难而隐晦地再现着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境。 随着伤痕文学的不断发展,伤痕作品开始大量涌现,文学也开始“向内转”,伤痕作家们在创作中逐步淡化政治主题,把笔墨放在描写人物形象,丰富故事情节上。而在“伤痕文学”作品里,出现了一类典型的人物形象:“伤痕”型人物。这类人物真实地描述了人们在历史的暗淡时期面对灾难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境,也暗示了新时代语境下个体生存的尴尬局面,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和人民的两难。虽然这时期的伤痕文学作品仍然缺乏思考的力度,但“伤痕文学”正依循着艺术世界自身的发展规律,奋力前行! 而当“伤痕文学”进入了成熟高峰的阶段,它便开始逐渐摆脱社会政治文化系统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主性,这时候的“伤痕文学”已经到达其发展的最高点,褪去自身的缺陷,完成自我的解构,瞬间过渡到了艺术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伤痕文学”的历史使命,是改变这种政治——文艺的狭隘联系。那么,这就注定了“伤痕文学”只有完成自我解构,通过消解自身才能完成这一使命。 要正确看待和评价“伤痕文学”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必须把它放到相对应的社会历史政治环境中去思考,既要看到“伤痕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链接作用,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波;;“灰色人物”背后的文化想象——论张天翼30年代的讽刺小说[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晓辉;卢泰宏;;基于自我解构的中国奢华品消费动机的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匡汉;刘为钦;;关于“开放文学”命名的对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3 乔美丽;;论新时期的公安题材小说[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4 唐达成;;往事回想[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5 阎纲;张贤亮;王宏甲;;六十年,印象深刻的文学往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6)[C];2009年

6 田美莲;;朱寨《记忆依然炽热》研讨会发言纪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年第2期(总第201期)[C];2011年

7 张颐武;;从“新中国文学”到“新世纪文学”——以认同的确立为中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6)[C];2009年

8 张炯;;新时期三十年文学的回顾与前瞻[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9 陶东风;;文化创伤与见证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崔道怡;;报春花开第一枝——张光年和《班主任》的发表[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4)[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雨;记忆与见证[N];文艺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冻凤秋;文学30年:从精英启蒙到大众狂欢[N];河南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傅小平;三十年文学:向文学本义的回归[N];文学报;2008年

4 本报评论员 郭光东;面朝常识 春暖花开[N];南方周末;2008年

5 苌楚;旷远的温情[N];文艺报;2010年

6 文一;廖红球:改革开放30年广东文学蓬勃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陈树义;人民,文学永恒的母亲[N];太原日报;2010年

8 □卢新华 口述 □本报记者 张英 整理;《伤痕》之后[N];南方周末;2004年

9 白烨;六代同堂 八仙过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10 郝雨;文学精神与再造辉煌[N];深圳特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黄崇超;从与文化、艺术关系的演进看中国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2 梁艳;《今天》(1978-1980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玉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寻根意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6 包英格;《蒙古族当代文学观念嬗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7 哈申高娃;蒙古族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与蒙古人的历史意识[D];内蒙古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少华;历史创伤记忆中的“伤痕文学”[D];河南大学;2011年

2 谢圣婷;记忆与创伤[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茂;新时期初期文学场域与“伤痕文学”[D];河南大学;2012年

4 丁玲;“伤痕文学”的自我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运源;少数族裔题材的“伤痕文学”—《民族文学》百期(1981-1989年)考察[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杜秀珍;“伤痕文学”中“人”的展示及其限度[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凡菊;网络消费者网络隐私问题的实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王堆;《当代》(1979-1989)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9 陈庆容;转折时期的文学评奖与“经典”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向航;《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的“无限性叙事”研究[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777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77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4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