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化转型期的文学与电影

发布时间:2020-08-23 21:32
【摘要】: 本文试图在宏大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研究电影与文学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和较为宽容的层面上为电影和文学寻找准确的时代性角色定位,为两者的和谐迅捷发展提出建议。论文涉及的时代文化背景主要包括迅速崛起的视觉文化、消费社会消费主义语境以及后现代社会中后现代主义文化景观。在对后现代主义理论进行充分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通过论证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中,以消费社会及后物语时代为理论背景,结合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所发生的新的变化及各自的特征,进行积极的探讨,试图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为电影和文学找到准确的时代性角色定位。从而以更为广阔的文化视角审视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生活的现实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7;J9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莉芬;;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中国广告[J];艺术·生活;2003年02期

2 李卫华;;“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辨析与清理[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姬长华;;后现代主义社会的吸血鬼隐喻[J];飞天;2011年12期

4 钱世奇;;从文学到电视:距离感消失的迷途——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J];青年记者;2011年24期

5 郭贝;刘晓刚;黄伟伟;;参与艺术在后现代主义中的研究及其在服装中的应用[J];大家;2011年17期

6 王惠;;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韩国反转剧研究[J];电影评介;2011年16期

7 沈语冰;;陈源初绘画的三重要素[J];艺术与投资;2011年09期

8 朱文婷;;“理性”的后现代主义——电影中的后现代性元素分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03期

9 付凤菊;张国良;;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在《小世界》中的体现(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7期

10 向云驹;;碰撞产生的后现代智慧与象征——《新暗恋桃花源》观感[J];艺术评论;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尤娜;;后现代视角下的叙事心理治疗[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曾阳萍;;《反对阐释》与后现代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李峻;刘晓刚;曹霄洁;;现代科技革命与数字媒体艺术互动发展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郭继民;;对“技”的另一种认识——从庄子与西方后现代哲学贯通的角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段忠桥编译;全球化问题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向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并未因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而失去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解国记 阮大华 田朝晖;光大传统文化,抵御后现代主义消极影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胡银屏;后现代主义的由来[N];山西党校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闻西;狂放与荒诞[N];中国花卉报;2007年

6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叶舒宪;后现代主义:重启生存智慧之门[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小白;“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在沪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王莹;在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对话[N];文艺报;2010年

9 ;课程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华明;冷眼看后现代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滕学明;论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李琼;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2009年

7 李雪;戴维·洛奇重要小说中三种现代写作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9 李国俊;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杨永明;士者何为[D];武汉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冠宇;文化转型期的文学与电影[D];河北大学;2010年

2 王瑞;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述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阔;装饰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姚云鹤;VI设计延展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周力辉;西方“终结论”思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肖海;我国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理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魏旭\

本文编号:2802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02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7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