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汉魏子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06:50
   《汉魏子书研究》,共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是综述,共有七章:第一、汉魏子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在综合比较各种史实以及文体之后,考察出“子书”自身体制上具有的优越性是它颇受汉魏时人青睐的主要原因。第二、汉魏子书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与先秦子书的对比,从作者思想、子书内容、著作体例等方面总结出汉魏子书的八大特点,它们于著作体例上显示出了很大的进步与开创性格。第三、汉魏子书的体例。从“杂篇”的设置、“自传性”篇章的附益与大、小序的写作等四个方面,考察了汉魏子书体例上的进步以及对于后世子书创作模式的奠定作用。第四、时人对于“子书”的评价。分门别类,举例说明汉魏时人眼中的“子书”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对于当时社会起到怎样的影响与作用。努力做到从汉魏人的眼中去看汉魏子书,而不是以今人的思想为标准,把后人所定义的“子书”还原到它在汉魏时期的最初面貌。第五、叙述汉魏子书发展的渐进过程,揭示它在每个阶段所具有的特点,以此提示我们:在阅读与理解汉魏子书著作时,不要带着现代人的对于子书的概念进行孤立地衡量与评判,而应该把子书个体放置到它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使个案阅读与整体关照相结合,这样才是认识汉魏子书的正确态度,也才能保证所得出的结论相对公允。第六、否定“新书”之称源自于刘向校书,把它归之于汉人的“喜新”。“新书”作为汉代子书的泛称,才是导致贾谊、晁错等人著作以《新书》流传于世的主要原因。第七、“着眼当下”与“流芳后世”的矛盾,对于左右汉魏子书作者的主要心理矛盾进行透视,揭示他们视著作如己身的独特情怀。 下编是对于汉魏子书几个共同主题的综合考察,共有四章,每章考察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汉魏诸子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与辨析,不仅于各自主题的专门史的形成有益,而且还能全面反映时代主流思想及其演变轨迹。第一、“孝”论。立足于考察“孝”观在汉魏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探究其最终沉淀为汉民族主要道德规范的原因。第二、多言秦事。通过汉魏诸子总结亡秦教训的内容、方法与态度,考察当时政治现状及其作用于文人的力度。第三、“重禄养清”思想。揭示其在汉魏诸子中发展以及成熟的过程和原因。第四、文人之所以欲辨王、霸源于现实政治所需,汉武帝“独尊六艺”的举措于汉家“霸、王道”杂之的施政现状似乎作用甚微。 原本计划分成上中下三编,下编着重于在上编宏观综合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探究目前围绕各部子书的很多是非难辨、争议较多的焦点问题,并且已经拟出桓谭《新论》、王充《论衡》与曹丕《典论》等三个个案,但是因为时间与论文篇幅所限,不能按计划进行,只好把关于这三部子书的一些零星心得集成一篇,缩编于本文《附录一》内。
【学位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子书”的界定与本文研究的范围
    第一节 “子书”的界定与“成一家之言”
    第二节、汉魏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子书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第三节、本文研究的时间断限及研究范围
    第四节、研究的原因及方法
上编 综述
    第一章 汉魏子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
        第一节 汉魏子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汉魏子书兴盛的原因
    第二章 汉魏子书的特点
        第一节 因为失意于当世,皆寄希望于未来
        第二节 有意于“作”,书成己手
        第三节 书名包含作者寄托
        第四节 斟酌篇旨以名篇
        第五节 百家思想的细化与融合
        第六节 批“经”以批判现实
        第七节 “言以载道”向“借言流名”的转变
        第八节 关注政治
    第三章 汉魏子书的体例
        第一节 “杂篇”的设置
        第二节 “自传性”文章的附益
        第三节 全书“大序”的设置
        第四节 “小序”的设置
    第四章 时人对子书的评价
        第一节 子书作者对于子书的评价
        第二节 非子书作者对于子书的评价
    第五章 从“不皆手著”到“耻一字不出己手”
        第一节 先秦子书的余绪
        第二节 假手与改编
        第三节 模仿与批判
        第四节 高潮的涌现
        第五节 总结与垂范
    第六章 汉魏子书多以“新书”泛称
        第一节 汉人喜“新”
        第二节 题名“新书”不始自刘向校书
        第三节 “新书”为汉魏子书的泛称
    第七章 “着意当下”与“流芳后世”的矛盾
        第一节 现实人生的双重失意与安慰
        第二节 矛盾的体现
下编 汉魏子书的几个共同主题
    第八章 论“孝”
        第一节 西汉子书论“孝”
        第二节 东汉子书论“孝”
        第三节 三国子书论“孝”
    第九章 多言秦事
        第一节 西汉子书言秦
        第二节 东汉子书言秦
        第三节 三国子书言秦
    第十章 “重禄养清”思想
        第一节 “禄过其功”的警告
        第二节 “薄禄”现象的批评
        第三节 “重禄”以养“清”
    第十一章 王、霸之辨
        第一节 实证罗列
        第二节 原因探究
结语 宏观综合研究在汉魏子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附录
    附录一 汉魏子书三题
    附录二 汉魏子书辑佚
    附录三 汉魏子书叙录
    附录四 评朱谦之《新辑本桓谭新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燕茹;;浅析李白的政治理想及其成因[J];文教资料;2011年22期

2 梁建新;;浅析汉魏时期的书法风气[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3 陈振濂;;理想、信仰与现实诉求[J];中国书画;2011年07期

4 刘开美;;论屈原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居兰坚;;从《侍坐》章曾皙言志管窥孔子之理想[J];语文知识;2011年02期

6 郭秀芹;;浅谈唐诗中的愁情[J];学苑教育;2011年13期

7 朱恒夫;;京剧《成败萧何》中的萧何形象 史册上、传统剧目中与生活里的萧何形象的叠合[J];上海戏剧;2011年08期

8 梁国楹;;经世惠民的杰出政治家华歆[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陈梦然;;自怜与超越:《离骚》思想情感的内核[J];新闻爱好者;2011年13期

10 孟桂红;;婉约词说 柳永[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长阜;;“贵理国其若梦,几华胥之故乡”——李白政治理想新探[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2 赵淼;;传统、现代与“中国问题”[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3 杨爱民;;继承和弘扬孔子的敬业精神[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4 吴根友;;中国民主政治理想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以近代西方制度变迁史为参照系[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周孚政;;“大学”之辩[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曹建国;;李白怀谢g诗别探[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8 曹尔琴;;洛阳从汉魏至隋唐的变迁[A];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1985年

9 薛瑞泽;;汉魏之际彭城的战略地位[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吴河清;;命运与性格的对话方式——李白诗中的牢骚[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彩凤;我省新发现千余件不可移动文物[N];黑龙江日报;2008年

2 任春;把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变成各级政府官员的实践[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本报评论员;江苏人民的政治理想和现实要求[N];新华日报;2004年

4 石英;许昌汉魏遗风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郁风华;方正县古遗址出土文物上千件[N];哈尔滨日报;2008年

6 记者 章建华 陈乔炎;称难以实现人民期待,尼泊尔总理宣布辞职[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水利部离退休老干部局党委;提高党员理论素养 坚定政治理想信念[N];中国水利报;2001年

8 熊芳亮 (作者单位:国家民委政法司);“治”与和谐[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杨军 记者  张益龙;友谊依托资源办旅游[N];黑龙江日报;2006年

10 君弈;汉魏时期的名流围棋与围棋九品[N];人民政协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玉珊;汉魏子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陈景云;政治与多元善观念[D];吉林大学;2010年

3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复旦大学;2006年

4 万润保;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

5 武黎嵩;春秋z@梁}揚匙酆涎芯縖D];南京大学;2011年

6 李磊;东汉魏晋南北朝士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朱承;超越心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罗良功;艺术与政治的互动: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徐迎花;汉魏至南北朝时期郊祀制度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胡锐军;理想的诉求与没落[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D];兰州大学;2012年

2 李婷婷;明初政治与文人心态及文学演变[D];西南大学;2011年

3 丰瑞;论先秦儒墨两家的政治人才观[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杨远方;中国传统士人政治品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刘俊丽;典型政治:政治典型人物的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金洁;宋代泰山的政治文化功能[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静;赵lㄒ帐踅逃枷胫械恼瓮纺訹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8 朱敏;从八篇《筝赋》看汉魏时期筝乐的发展[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9 花佳艺;文革美术符号在当代艺术中的转换性运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溪;儒家政治思想的实践困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33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33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a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