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化与现代东北文学
发布时间:2020-11-01 10:31
本文主要探讨现代东北文学与俄罗斯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俄罗斯文化在现代东北文学萌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 绪论部分介绍了现代东北文学萌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了原始萨满教文化因素、近代以来东部地区的移民与殖民、外来文化因素对现代东北文学的影响,说明了现代东北文学是本土萨满教文化、中原移民文化、邻近国家文化互相撞击的产物,既呈现出原始萨满教文化神秘、跳荡不羁的文化特色,又包含了移民儒家文化的内涵,还具备了俄罗斯文化的异域风格,以其承载的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心理和民俗风情,成为主流文学的重要补充。并进一步指出,在现代东北文学中,古老的原始萨满教文化已经隐退到人们记忆的深处,移民儒家文化又缺乏深厚的底蕴,这些都使得东北作家们更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邻近的深厚博大的俄罗斯文化无疑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俄罗斯文化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全方位的影响。首先指出俄罗斯文化本身就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体,它一方面与东北文化有很多内在的契合点,容易为东北人所理解: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相异之处,能够为东北文化提供很多新鲜的文化因素,引起东北人接受和学习的兴趣。其次探讨了东北地区中俄文化交流的先天优势,分析了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多样的传播方式。根据文化传播学原理,两种文化形态的中心区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差异,而其边界处则大多是模糊、重叠的。基于此可以看到,中俄在东北亚的交界处于两国的文化边疆地区,在这一地区探讨俄罗斯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近代以来俄罗斯文化的传入主要有三种方式:军事入侵、传教、移民。其中移民是最重要的方式,俄罗斯文化通过移民方式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主要是一种自发、自愿的文化交流,这正是俄罗斯文化能够在东北地区传播并融入东北文化之中的基础。这种传播以其平民化的亲和力把俄罗斯文化与东北地区深具大众移民文化色彩的地方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第三,从生计方式、语言、服饰、饮食、城市建筑、宗教信仰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方面介绍了俄罗斯文化的影响状况。 第二章详细梳理了俄罗斯文化影响现代东北文学的动态过程,并简要回顾了相关的研究状况,阐明深入探讨此论题的意义。俄苏文学艺术和苏联政治理念对20世纪以来中国新文学的萌生和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现代东北文学作为中国新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俄苏文学的接受过程大体与新文学主流保持一致,所不同的在于东北地区由于地缘上的特殊性而受到了俄罗斯文化的广泛影响,这使得现代东北文学在接受俄苏文学影响的过程中具有了自身的独特性:俄罗斯文化因素(而不仅仅是俄苏文学和苏联政治理念)深入而连贯的蕴涵于现代东北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并且呈现出一条清晰而又鲜明的脉络。 本章将俄罗斯文化影响现代东北文学的动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19年新文化运动至1945年日本投降,这一阶段东北文学对俄罗斯文化的学习和借鉴主要是在启蒙救亡的时代功利目的的指引下进行的。首先,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俄苏倾向和东北地区第三国际共运活动的开展共同决定了东北新文学在其开端就受到俄苏文化和文学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1931年东北沦陷后,揭露日伪统治者的暴行,颂扬人民的反抗斗争,探究社会底层的黑暗成为沦陷时期东北文学的中心主题,在这种情况下,经历了十月革命炮火洗礼、表现相似的斗争主题的苏俄革命文学就成为文学素养相对薄弱的东北作家的学习榜样,东北作家的创作在主题、构思、人物形象塑造等多方面都受到了苏俄革命文学的深刻影响。而这一时期,东北作家植根于乡土的写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方面的创作更多地是从果戈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等俄苏文学大师那里吸取了养料。 第二阶段是1945年至文革前,这一阶段的东北文学受苏俄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这是由当时的政治局势所决定的,照搬苏联模式表面上造成了文学创作数量的繁荣,却降低了文学的艺术水平。出于政局的原因,“九三”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迅速将“延安文学模式”推向东北,使得东北地区早于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提前进入“延安文学模式”主导时期。这种政治导向的巨大力量使得东北解放区文学继3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轰动效应之后,又一次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而这种“延安文学模式”到建国后便正式演化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它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立场,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十七年东北文学受苏俄文学影响除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之外,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三阶段是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文学,这一时期中国文坛的环境由过度压抑到宽松的逆反,使得西方文艺思潮大规模涌入,文坛上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创新探索层出不穷,俄苏文学的影响则大为减弱。而这一时期的东北文学尽管风格多样,题材不一,但其发展的焦点是有意识地将这片地域历史积淀的多元文化与现代文明和最新的文化意识交融起来,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生存状况给予悉心关注和深入思考,其思想内涵并没有脱离俄苏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也与苏联“解冻”思潮后的文学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且,其对本土地域文化的关注由于没有了启蒙救亡的功利目的的羁绊,出现了对本土地域文化中俄罗斯文化因素的有意识的表现。 第三章论述了俄罗斯文化对东北作家个体的影响。以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迟子建、阿成等五位在现代东北文学史中影响较大的作家为例,论述了俄罗斯文化对东北作家的审美取向、个人气质、艺术思维、创作主题、人物塑造、风格情调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具体指出:萧红在创作主题的选择和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等方面受到契诃夫、屠格涅夫等俄罗斯文豪的影响;萧军和他的作品中展现出一种像《毁灭》中的莱奋生那样的坚毅顽强、勇猛沉着的个人气质;端木蕻良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中“丁宁”形象的塑造受到了托尔斯泰《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形象的影响;迟子建的小说创作表达了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大自然主题相互契合的自然生命意识,将人道主义精神投注于大自然之中:阿成的作品中表现出浓郁的俄罗斯文化风味。 第四章归纳和分析了现代东北文学中的俄罗斯人形象。俄罗斯文化影响现代东北文学的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在东北作家的作品中,真实地表现和描绘了广泛出现于东北地区各个生活领域中众多的俄罗斯人形象,并且由形象展现出俄罗斯人的性格及积淀于其中的文化内涵。就作品中出现的俄罗斯人形象之多、描绘之普遍而言,东北文学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没有其它地域的文学可与其匹敌。通过对俄罗斯人形象的类型、性格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东北文学中的俄罗斯人形象反映了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战乱频仍的历史现实和多元文化杂糅、儒家文化传统薄弱的文化状态。东北作家们对这种异国形象的塑造,主要不是对异国社会文化(缺席的客体)的表现,而是对本土社会状况(在场的主体)的表现。近代以来东北地区复杂多变的历史文化状况通过这些俄罗斯人形象可见一斑。 结语部分指出对俄罗斯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并没有影响到现代东北文学的民族性与独立性。俄罗斯文化作为一种外来影响,给现代东北文学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增添了异族文化的新鲜血液,在现代东北文学萌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多元文化撞击下的现代东北文学
第一节 原始萨满教文化的魅影
第二节 移民与殖民的影响
第三节 异质文化的新鲜血液
第一章 东北地区接受俄罗斯文化影响概说
第一节 俄罗斯文化的东西方性
第二节 东北地区中俄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与俄罗斯文化的传播
第三节 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影响状况
第二章 俄罗斯文化影响现代东北文学的动态过程
第一节 1919——1945:启蒙救亡感召下的时势选择
1,现代东北文学兴起之初与俄苏文学的接触
2,激愤而又忧伤的战歌:苏俄革命文学对沦陷时期东北文学的影响
3,植根于乡土的苦吟:俄苏经典文学对沦陷时期东北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1945——1966:苏联模式统治下的政治选择
1,“九三”至建国前:夺取东北的文化军队
2,十七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导下的东北文学
第三节 新时期:西方文化浪潮涌动下的自主选择
1,新时期东北文学的走向
2,俄苏文学与新时期东北文学的思想深度
3,蕴含俄罗斯文化因素的地域文化的重新展示
第三章 俄罗斯文化与东北作家
第一节 寂寞的国民性探索——俄苏文学与萧红的审美取向
第二节 漂泊的铁骨——俄苏文学与萧军创作的个人气质
第三节 科尔沁旗草原上的聂赫留朵夫——“丁宁”形象的塑造对“聂赫留朵夫”形象的原型借鉴
第四节 逆行精灵——俄罗斯文学与迟子建小说的自然生命意识
第五节 悠远的钟声——阿成创作的异域情调
第四章 现代东北文学中的俄罗斯人形象
第一节 俄罗斯人形象的类型
第二节 俄罗斯人形象的性格特征
第三节 俄罗斯人形象的文化内涵
结语 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与现代东北文学的民族性和独立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65416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多元文化撞击下的现代东北文学
第一节 原始萨满教文化的魅影
第二节 移民与殖民的影响
第三节 异质文化的新鲜血液
第一章 东北地区接受俄罗斯文化影响概说
第一节 俄罗斯文化的东西方性
第二节 东北地区中俄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与俄罗斯文化的传播
第三节 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影响状况
第二章 俄罗斯文化影响现代东北文学的动态过程
第一节 1919——1945:启蒙救亡感召下的时势选择
1,现代东北文学兴起之初与俄苏文学的接触
2,激愤而又忧伤的战歌:苏俄革命文学对沦陷时期东北文学的影响
3,植根于乡土的苦吟:俄苏经典文学对沦陷时期东北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1945——1966:苏联模式统治下的政治选择
1,“九三”至建国前:夺取东北的文化军队
2,十七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导下的东北文学
第三节 新时期:西方文化浪潮涌动下的自主选择
1,新时期东北文学的走向
2,俄苏文学与新时期东北文学的思想深度
3,蕴含俄罗斯文化因素的地域文化的重新展示
第三章 俄罗斯文化与东北作家
第一节 寂寞的国民性探索——俄苏文学与萧红的审美取向
第二节 漂泊的铁骨——俄苏文学与萧军创作的个人气质
第三节 科尔沁旗草原上的聂赫留朵夫——“丁宁”形象的塑造对“聂赫留朵夫”形象的原型借鉴
第四节 逆行精灵——俄罗斯文学与迟子建小说的自然生命意识
第五节 悠远的钟声——阿成创作的异域情调
第四章 现代东北文学中的俄罗斯人形象
第一节 俄罗斯人形象的类型
第二节 俄罗斯人形象的性格特征
第三节 俄罗斯人形象的文化内涵
结语 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与现代东北文学的民族性和独立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瑞琴;;浅谈对俄贸易交往中的商务礼仪[J];北方经贸;2011年04期
2 刘昱洁;;俄罗斯人的日常礼仪和习俗[J];学理论;2010年14期
3 王春荣;;新世纪十年萧红研究状况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丽姿;端木蕻良与《红楼梦》[D];西南大学;2011年
2 马爱忠;重构的镜像[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鹿艳红;论迟子建的游牧心态[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明丽;时代与主体遇合下的家园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黄珊;布洛陀文化对当代广西壮族文学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6 时新华;新时期中长篇小说中的哈尔滨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65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65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