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文化到文学:《诗经》“兴”原始义解读

发布时间:2020-11-01 14:22
   “兴”是以隐喻为表现特征的特殊诗体。“兴”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把物象的某一特征突出地呈现出来,并寓意于其中,使之成为隐喻的形象。应当说,《毛传》解诗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兴”体的基本思路。 在长期的诗歌艺术实践中,《诗经》“兴”原始内涵不断地发生演变: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宗教祭祀文化到文学艺术领域。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不同时期人们对其解释的角度是不同的。在后人对其研究中,这些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下所理解出的“兴”义又往往相互干扰,这是造成“兴”之原始义复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围绕“兴”的原始本义,从多种视角展开阐释。基本结论是: “兴”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是远古初民生存意识与宗教情感的表现,“兴”源于自然,源于人类的原始思维,是众人合力而“起”的宗教祭祀文化活动;其后,《论语》的诗教之“兴”义是在“兴”本义“起”基础上的一种引申,使其成为提高并升华人的思想认识与修养的道德伦理方面的启发、启迪之“兴”义,它是孔子对《诗三百》的一种现实性的感发;再后的《毛传》,对“兴”的解释则是重在揭示其文学作品中隐含于物象中的与讽喻政治有关的意蕴。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从原始宗教视角看《诗经》“兴”之本义
    一、“兴”源于人类的原始思维方式
    二、“兴”最初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文化
    三、“兴”最初的文学特征是诗歌中的起句、起韵与起情
第二章 从抒情审美范畴解《论语》诗教之“兴”义
    一、《论语》感发之“兴“的现实背景
    二、《论语》感发之“兴”义
第三章 从传统诗学角度析《毛传》独标之“兴体”
    一、《毛传》隐喻之“兴”
    二、“兴”是讽喻性诗体
结 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赵沛霖;;六十余年比兴研究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12期

2 刘怀荣;赋、比、兴的几组相关概念[J];贵州文史丛刊;1996年01期

3 王先霈;兴论新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4 周金声;论兴[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02期

5 李湘;“兴”法分类考[J];中州学刊;1983年05期



本文编号:2865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65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1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