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唐五代文人传播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20:57
   传播意识,是创作主体指向读者(包括后世)的一种自觉而理性的心理期待状态——当作者心中有了他的意指对象,他便具备了传播意识。由于受社会中已经存在的一些潜在观念(如重道、立言不朽等)与传播现象的影响,文人在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判断、选择的时候,便会表现出不同的意识倾向。同时,他的这些意识又会影响到以后的创作与传播行为。本文对唐五代文人的传播意识进行了考察,除去绪论与结语,论文的主体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文人传播意识的内涵及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第二章)。文中认为,文人传播意识的发生本原,在于文人冀求文章名世的愿望与渴望声名传世之际对于湮没的隐忧。在基本价值取向上,文章名世受文人名声与品行的约束,并与立德、立功、立言以不朽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文章名世的愿望可分为传之后世与传写四方的主观追求,其中传写四方、名盛一时的当时传播与传之后世的历史传播二者之间不可全部割裂开来。湮没的隐忧,作为一种心理因素的考虑,也决定着文人在文学方面可能具有的“不得以而为之”的声名传播意识,这一点在贬谪文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文中重点以柳宗元为例作了解析。 第二部分主要对文人传播意识的存在表征及衍变形态进行了考察(第三章)。本文将文人的传播意识主要分为明道、存史、弘文、诉情四大类。明道之考察,重点从儒佛之争、文质之变、馀暇为文及裨补教化这几个方面着手;存史之考察,则主要从润色鸿业、实录贻鉴、入史意识及当时文人对待文史关系的认识这几个方面入手;弘文之考察,首先对崇文局面的形成(以初盛唐时期为重点)以及复古新变氛围下的文人传播意识、当时锐意于文与热衷编集的风气等作了探讨,其次对崇文局面中的文人意气之争进行了例析,最后对唐五代文人言论中纯粹以文章不朽的观点作了分析;诉情之考察,则就闲适馀暇的娱情、悲愁忧思之际的感伤、隐逸时的遁世之心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第三部分主要对文人传播意识影响下的传播行为与著述活动进行了辨析(第四章)。据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观点,意识作为意向性的体验,具有针对于对象的指向性;意向性涉及意义行为、意义内容和被意指对象。本章以此为理论依据,对涉及文人传播意识的意义行为,即有关的著述如类书编纂中诗文的加入,题壁、送别、行卷、诗文征求及文字饮等社会行为中的文学传播内涵,进行了考索;并对文人传播意识的主要意义内容、意指对象,即他们的审美性创作与实用性创作,以及文本的指向(读者)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唐五代文学极盛与文人的文学传播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之下,当时文人的著述与社会行为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诗、赋等审美性创作形式渐趋精丽工整,诗、赋题下小序与苦吟等的出现,也意味着文人对于审美创作在传播方面的重视;书信、壁记、碑铭、判词等实用性创作形式,也都出现文学化的倾向。另外,在文本指向的对象即读者发生变化时,诗、文的风格也会略微有所改变。这些变化,均体现出文人日益自觉的文学传播意识的影响。 第四部分主要对文人传播意识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动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考虑到一种意识的产生,有其历史的、社会的因素,本章分纵向(历史的)考察与横向(社会的)考察两节。纵向方面,重点从儒家传统与文学的发展这两方面来分析。认为儒家传统的积淀,是文人传播意识中存在明道、存史、弘文等因素的主要原因;文学的发展,为文人传播意识中文学因素的增强提供了便利条件。横向方面,重点结合隋唐逐渐兴起的科举取士制度、雕版印刷对传抄的影响,以及佛教的有关启发等进行了考察。认为科举取士为文人提供了立功、成名的极佳捷径,是文人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雕版之出现对图籍、诗文的流传提供了不同于传写的快捷形式,也是文人传播意识自觉化的重要因素;佛教中的译经、讲筵、刻经、藏经等传播形式,给文人以传播上的启发,也触动着文入,使他们在文学传播意识方面有所增强。 第五部分主要对文人传播意识的文学史效果进行了思考(第六章)。作为传播意识研究与文学传播研究的目的,回到文学本身是必须的。本章将文人传播意识与文人的文学史地位进行了关联性思考。为避免因主观叙述带来的不确定,文中主要运用当前社会学中较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文人传播意识与文人的作品存世数量,以及作家传播意识的强弱与其文学史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考察。认为文人的传播意识(场)可以决定作品的存世数量,但不能决定其文学史地位:决定一位作家地位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其作品的品质。本部分还对文学史中所存在的佚名现象进行了补充性的叙述,以表明文人传播意识在决定其身份存在中所起的一定作用。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学传播研究回顾
    第二节 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前瞻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文人传播意识的内涵及其形成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一、文人
            (一) 文人类型与文人的基本特征
            (二) 文人的出现源于文学创作与传播意识的自觉
            (三) 唐代文人身份地位的发展
        二、传播意识
            (一) 传播意识的早期渊源及其流衍
            (二) 文人传播意识的产生及其类型
            (三) 文人传播意识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名行之源:文人名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三不朽"在唐五代时期的诠释与理解
            (一) 立德与君子:唐代文人对于德行与君子之认识
            (二) 立功垂名:以凌烟阁为中心
            (三) 立言致远:史官、学士与以文辅治
        二、乡邑之誉
            (一) 乡贡之士
            (二) 乡饮酒礼
    第三节 文章名世观的演进路径与文人的存在思考
        一、传之后世与传写四方:时间与空间的两种传播视角
        二、道与文:立言不朽到文章不朽的内蕴嬗变
        三、湮没的隐忧:文人关于自身存在的思考
            (一) 湮没的形式及其隐忧
            (二) 落第、贬谪与湮没的隐忧
            (三) 文人的自荐与湮没的隐忧
第三章 文人传播意识的存在表征及衍变形态
    第一节 明道:传统思想与文人传播意识
        一、人文化成:裨补教化之考察
        二、文章乃馀事: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三、文质兼善的追求:六朝馀绪之釐革
        四、沙门与王者:唐五代的儒佛之争与明道之关系
            (一) 从傅奕到韩愈的排佛崇儒以明道
            (二) 沙门与世俗礼仪
    第二节 存史:历史观念与文人传播意识
        一、润色鸿业:政治功能下的文学传播意识
        二、实录:存史贻鉴的基础
        三、文苑传与唐代文人的入史意识
        四、文史异途与文史一体
    第三节 弘文:追求文章不朽的文人传播意识
        一、崇文局面的形成与文人传播意识
            (一) 太宗与张说:唐代崇文局面形成的重要人物
            (二) 中唐时期的复古新变与文人传播意识
            (三) 晚唐五代文人的锐意于文与编集之风
            (四) 文人争诗句著作权的特殊心理
        二、文人的意气之争及其相关因素
        三、唐代文人的文章不朽观念
    第四节 诉情:泄导情志的文人传播意识
        一、娱情:闲适馀暇与文人传播意识
            (一) 个人馀暇与聊以自适
            (二) 雅集娱宾与斯文不坠
            (三) 修禊:从祓除灾祸到追求不朽
        二、感伤:悲愁忧思与文人传播意识
        三、隐逸:遁世之心与文人传播意识
第四章 文人传播意识下的传播行为与著述活动
    第一节 文人传播意识下的传播行为
        一、类书编纂中诗文的加入
        二、题壁诗的传播意向
            (一) 留言
            (二) 回复
            (三) 纪事
            (四) 标榜与传示
            (五) 寄怀
        三、送别中的赠诗文以宠行
        四、行卷
            (一) 取悦主司:为科举及第而行卷
            (二) 邀誉于时与祈减罪愆:为呈诸名士及权要而行卷
            (三) 行卷与文人的声名
        五、诗文征求
        六、文字饮
            (一) 早期宴饮中的射礼与投壶
            (二) 饮酒与诗文雅唱
            (三) 文字饮与诗文传播
    第二节 文人传播意识下的文章创作
        一、冀赏:意指对象与呈现
            (一) 同侪——较量与亲和
            (二) 民众——平易与浅俗
            (三) 上层——恭维与炫才
        二、文学传播意识与审美性创作形式
            (一) 诗题小序的意涵与苦吟的内在驱动
            (二) 辞赋欲丽与悔其少作
        三、文学传播意识下实用性创作形式的变异
            (一) 书信
            (二) 序文
            (三) 记体文
            (四) 碑铭行状
            (五) 判词
第五章 文人传播意识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动因
    第一节 纵向:儒学的深层影响与文学的现实发展
        一、儒家传统与从希冀长生到文章不朽
        二、文学的发展促成文人传播意识的深化
    第二节 横向:科举触动、雕版印书与佛教传布
        一、科举制度的相关触动
            (一) 进士及第:名动天下的最佳路径
            (二) 科举与类书编纂及诗赋创作
            (三) 科举的兴盛与人员的流动
        二、雕版印书带来的图籍变化
        三、佛教传布对文人传播意识的启发
第六章 文人传播意识对其文学史地位之影响
    第一节 传播意识与作品的存世数量
    第二节 传播意识的强弱与文学史效果
    第三节 对佚名之士的思考
第七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熊柱;关于当前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现状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04期

2 陈平原;大众传媒与现代学术[J];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05期

3 周九常;论名著的产生与传播[J];图书与情报;1999年02期

4 王小盾;中国韵文的传播方式及其体制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5 郭延礼;传媒、稿酬与近代作家的职业化[J];齐鲁学刊;1999年06期

6 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文学言述样式的演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1期

7 邓新跃;韩愈白居易文学交游考[J];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02期

8 施丁;刘知几“实录”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9 谢鼎新;当代文学的传播学视角观照[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柯卓英;唐代的文学传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银川;唐宋题壁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76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76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7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