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03:36
自明季清初至于当代,归有光一直被看作是明代最为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但是,明清人对归有光的论述,往往浮光掠影、点到即止;现当代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归有光的几个名篇及归有光的流派归属等问题,关注的范围相对较窄,结论也往往偏离了归有光实际的思想状态。本文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归有光其人其文作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论文由绪论和七章组成。绪论陈述选题原因并简要介绍论文重点解决的问题。第一章,梳理明、清归有光接受史,显示出随着批评视角和评价标准的变化,归有光文学史地位的相应变化,揭示出明清尤其是清代,学者型人物与文章家对归有光评价的明显差异。第二章,讨论归有光与唐宋派的关系,主要论述唐宋派名称的形成过程及其缺陷,附带论及唐顺之本色论的内涵,阐述自己对这一问题不同于前人的思考。第三章,通过文本分析及比较研究,探讨归有光“事关天属”类散文的特点及成功原因,认为是较为独特的生存体验,尤其是情感体验,使他不自觉地超越其文学观念的拘囿,创作出其最具价值的散文作品。第四章,探讨归有光经解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学术价值。第五章,通过对归有光史记评本的研究,说明无论就圈点还是评语来看,他对《史记》的把握大体停留在技巧层面,并未得其神髓,进一步论及归文与《史记》的关系,指出以往论者过于强调归文受《史记》影响之非。第六章,主要讨论归有光对于文章本原、文章功能、文章风格、文章修辞等问题的认识,指出其文学观念相对来说缺乏创造性,受其文学观制约而书写的大部分文本,并非其文学文本的价值所在。此章也论及,归有光与七子派的文学观念虽有不同,但大体而言,并无实质性对立。第七章,探讨归有光的伦理价值观,认为在伦理道德观方面,归有光遵循儒家正统,特别强调“三纲”,相信伦理道德行为的“天人感应”,具有强烈的维护礼法倾向。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明清人对归有光的评价述论
第一节 明人评归有光
第二节 明末清初人评归有光
第三节 桐城派论归有光
第四节 其他各家论归有光
第二章 唐宋派称名论略兼谈本色论
第一节 唐宋派命名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唐宋派命名的缺失
第三节 唐宋派非严格意义上的流派(上)
第四节 唐宋派非严格意义上的流派(下)
第五节 其他唐宋派成员的问题
第六节 唐顺之的本色论
第三章 归有光事关天属类散文研究
第一节 前人研究述论
第二节 归有光之独创性
第三节 《项脊轩志》细读
第四章 归有光经解文研究
第一节 “不傍宋人门户”
第二节 论《易》之文
第三节 论《书》之文
第五章 归有光与《史记》
第一节 归有光《史记》评点体例
第二节 归有光《史记》圈点分析
第三节 归有光《史记》评语分析
第四节 归评之价值及归文与《史记》之渊源论
第六章 归有光文学观研究
第一节 文者,道之所形也
第二节 为文必在养气
第三节 文章不足关世教,虽工无益也
第四节 文以变为工,其于道奈何哉
第五节 文章修辞论
第六节 归有光反七子之文学观念分析
第七章 归有光伦理价值观研究
第一节 伦理本原——“情之所在,即礼也”的真正内涵
第二节 伦理观念——遵循正统,尤重三纲
第三节 伦理规则——具体运用中的为我所用
第四节 伦理行为——坚决维护礼法,相信并宣扬天人感应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80185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明清人对归有光的评价述论
第一节 明人评归有光
第二节 明末清初人评归有光
第三节 桐城派论归有光
第四节 其他各家论归有光
第二章 唐宋派称名论略兼谈本色论
第一节 唐宋派命名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唐宋派命名的缺失
第三节 唐宋派非严格意义上的流派(上)
第四节 唐宋派非严格意义上的流派(下)
第五节 其他唐宋派成员的问题
第六节 唐顺之的本色论
第三章 归有光事关天属类散文研究
第一节 前人研究述论
第二节 归有光之独创性
第三节 《项脊轩志》细读
第四章 归有光经解文研究
第一节 “不傍宋人门户”
第二节 论《易》之文
第三节 论《书》之文
第五章 归有光与《史记》
第一节 归有光《史记》评点体例
第二节 归有光《史记》圈点分析
第三节 归有光《史记》评语分析
第四节 归评之价值及归文与《史记》之渊源论
第六章 归有光文学观研究
第一节 文者,道之所形也
第二节 为文必在养气
第三节 文章不足关世教,虽工无益也
第四节 文以变为工,其于道奈何哉
第五节 文章修辞论
第六节 归有光反七子之文学观念分析
第七章 归有光伦理价值观研究
第一节 伦理本原——“情之所在,即礼也”的真正内涵
第二节 伦理观念——遵循正统,尤重三纲
第三节 伦理规则——具体运用中的为我所用
第四节 伦理行为——坚决维护礼法,相信并宣扬天人感应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袁菊;;从家世背景中揆察思想内核——《项脊轩志》教学的史料意识[J];名作欣赏;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龙;明代公文变革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蕾;归有光与嘉定文坛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顾国华;宗臣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2 殷韩韩;明清归有光散文接受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金云琴;论归有光古文思想对桐城派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尚振艳;归有光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吴艳丽;陈继儒序体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董娈娈;韩愈散文理论与创作对归有光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01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801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