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融合与宋代文学主题的演变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引言
一、三教关系的历史发展与三教人生哲学的互补
(一) 三教关系的历史发展
(二) 中国古代社会宗教生活的多元化与三教人生哲学的互补
二、“从容吏隐间,游戏僧俗里”——仕隐主题的流变
(一) 中国古代隐逸传统与唐代的仕隐风尚
(二) 宋代文人的“居士”情结及仕隐文学主题
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迁谪主题的演进
(一) 唐及前代迁谪文学中的哀怨之情
(二) 宋代迁谪文人的旷达情环
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怀才不遇”主题的淡化
(一) 唐及前代文学中“怀才不遇”主题的普遍存在
(二) 宋代文学中“怀才不遇”主题的淡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方鹿;;北宋蜀学三教融合的思想倾向[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金建锋;彭小庐;;论王庭珪与佛教之关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张君梅;;从民间祠祀的变迁看三教融合的文化影响——以晋东南村庙为考察中心[J];文化遗产;2011年03期
4 张晓宁;;词序:山水小品在宋代文学中的归宿[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邓建;;宋代文学选本中的评点形态及其演进[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6 陈雷;;苏北名山 云龙山[J];科技与企业;2003年12期
7 郑继猛;;论宋代城市笔记的文学史料价值[J];作家;2011年14期
8 龙锐;;宋代室宇赋中的儒道精神[J];华章;2011年23期
9 伍联群;;论石介的诗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意义[J];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王新立;;近十年两宋家族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郁之;走向世俗[D];复旦大学;2005年
2 张晓宁;宋词题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郑继猛;宋代都市笔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小珍;宋代崇安五夫里刘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以刘子翚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军;宋元三教融合与道教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张玉璞;“三教合一”与宋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呈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文娟;宋代福建庄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罗凌;无尽居士张商英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何婵娟;以嘉祐为中心的散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许琰;《西昆酬唱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瑞娟;三教融合与宋代文学主题的演变[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于冬华;唐代三教同节现象的文化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焕玲;宋代咏史组诗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勇;晁公遡诗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郭明玉;宋代文坛师承现象初探[D];武汉大学;2004年
6 黄燕;宋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马俊;“二宋” 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8 孙书平;宋代试论及其对文学之影响[D];扬州大学;2003年
9 李娟;明遗民葛芝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戴丹;日本的北宋古文运动研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83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837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