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三教融合与宋代文学主题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0-11-14 18:00
   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土以后,便与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道家思想互相碰撞,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从社会教化角度的“三教一致”到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地位上的三教鼎立、三教争衡,再到思想义理、哲学层面的三教融合,至宋代,社会思想领域最终确立了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的基本格局。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思潮铸就了宋代文人士大夫有异于前人的文化性格和文艺观念,从而使宋代文学呈现出与前代有所不同的思想艺术面貌。其中,文学主题的演变即是宋代文学独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一、仕隐主题的流变。宋代仕隐文学主题继承白居易“中隐”理论而发展成为“吏隐”和居士文学。宋代文人士大夫“居士”人格精神的确立,归因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隐逸文化传统的“精神化”转变,而宋代儒、释、道三教合一以及佛教禅宗由出世到入世的转向,则为居士行为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迁谪主题的演进。宋代文学中的迁谪主题由唐及前代文人的表现愤激、怨恨逐渐走向抒写平和、自适。唐代士人由于进取心和功名意识特别强烈,一旦遭遇贬谪,往往痛苦不堪。在三教融合的背景下,宋代文人士大夫从儒教出发,对佛道进行摄取和融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世界观,从而在逆境中也能从容面对,找到心理的平衡和人生的乐趣,因而宋代文人面对迁谪要比唐代文人自如从容得多。 三、“怀才不遇”主题的淡化。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文人都有着“怀才不遇”的情怀或经历,因而“怀才不遇”是一个十分普遍的创作主题。而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宋代士人的性格似乎成熟了许多,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大多以天下为怀,而少以个人为念,并且在三教融合的氛围中学会了调适心态以淡化“不遇”情结。相应地,其文学创作中也很少表现“怀才不遇”这一主题。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引言
一、三教关系的历史发展与三教人生哲学的互补
    (一) 三教关系的历史发展
    (二) 中国古代社会宗教生活的多元化与三教人生哲学的互补
二、“从容吏隐间,游戏僧俗里”——仕隐主题的流变
    (一) 中国古代隐逸传统与唐代的仕隐风尚
    (二) 宋代文人的“居士”情结及仕隐文学主题
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迁谪主题的演进
    (一) 唐及前代迁谪文学中的哀怨之情
    (二) 宋代迁谪文人的旷达情环
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怀才不遇”主题的淡化
    (一) 唐及前代文学中“怀才不遇”主题的普遍存在
    (二) 宋代文学中“怀才不遇”主题的淡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方鹿;;北宋蜀学三教融合的思想倾向[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金建锋;彭小庐;;论王庭珪与佛教之关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张君梅;;从民间祠祀的变迁看三教融合的文化影响——以晋东南村庙为考察中心[J];文化遗产;2011年03期

4 张晓宁;;词序:山水小品在宋代文学中的归宿[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邓建;;宋代文学选本中的评点形态及其演进[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6 陈雷;;苏北名山 云龙山[J];科技与企业;2003年12期

7 郑继猛;;论宋代城市笔记的文学史料价值[J];作家;2011年14期

8 龙锐;;宋代室宇赋中的儒道精神[J];华章;2011年23期

9 伍联群;;论石介的诗及其在宋代文学史上的意义[J];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王新立;;近十年两宋家族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郁之;走向世俗[D];复旦大学;2005年

2 张晓宁;宋词题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郑继猛;宋代都市笔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小珍;宋代崇安五夫里刘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以刘子翚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军;宋元三教融合与道教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张玉璞;“三教合一”与宋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呈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文娟;宋代福建庄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罗凌;无尽居士张商英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何婵娟;以嘉祐为中心的散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许琰;《西昆酬唱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瑞娟;三教融合与宋代文学主题的演变[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于冬华;唐代三教同节现象的文化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焕玲;宋代咏史组诗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勇;晁公遡诗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郭明玉;宋代文坛师承现象初探[D];武汉大学;2004年

6 黄燕;宋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马俊;“二宋” 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8 孙书平;宋代试论及其对文学之影响[D];扬州大学;2003年

9 李娟;明遗民葛芝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戴丹;日本的北宋古文运动研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83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83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c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