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现代作家对娜拉形象的接受与再创造

发布时间:2020-11-14 22:44
   本文将在二十世纪初期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观照挪威戏 剧家易卜生笔下的一个人物形象——娜拉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叛逆女 性形象的原型意义。新文化运动初期《玩偶之家》被介绍到中国后, 巨大的社会期望心理使其女主角娜拉决绝的叛逆之举立即在中国社会 引起轩然大波,娜拉的形象被传诵一时甚至被争相效仿,形成了影响 深远、持续长久的“娜拉热”现象。娜拉的价值观因此也参与并影响 了新型中国妇女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 中国现代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创造。 通过对娜拉形象的接受与再创造,中国现代作家笔下出现了一系 列叛逆女性形象,她们与娜拉精神相联,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承续与 发展的关系。本文将分四部分论述中国现代作家对娜拉形象的接受与 再创造的流程。 一、“娜拉热”和娜拉的中国化 本章从娜拉本身的特点和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绪两方面出 发来记录“娜拉热”和娜拉中国化的现象。从娜拉本身来说,她是易 卜生关于“精神的反叛”的完美载体,既成功地表现了这一理念,同 时还拥有丰满的性格和真实可信的超越民族和国界的女性心理规律; 从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绪来说,这正是一个从封建伦理的废墟中 发现“人”,特别是发现“女人”的激越、昂扬的时代。因此,娜拉一 旦来到中国,便立即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作家的文本 中出现了大量中国化的“娜拉”形象。 二、中国现代作家对娜拉形象的接受指向 中国文化是以实用理性为其哲学精神和文学品格的,因此,中国 现代作家对“娜拉”形象的接受指向首先表现为对功利性和观念性因 素的接受。并且,随着中国现代社会历史中心的转移,中国现代作家 的接受指向也随之转移,经历了一个从启蒙向救亡的流程。启蒙与革 命、救亡之间本来是存有悖论的,而且启蒙、革命与娜拉所负载的“个 性解放”、“精神的反叛”也是既有所相契又有所背离的,因此,从根 本上说,这种接受指向是一种“误读”,但从中国当时的社会形势的特 点出发来看,又不失为一种积极的误读。 中国现代作家对娜拉形象的接受也包含了对其审美和艺术方面 的借鉴。在中国的“娜拉”身上时有可见与娜拉类似的女性心理规律。 中国现代作家对娜拉女性心理模式的暗中趋同则使人物形象更为真 实、可信,更加具有感染力,并由此构成了对娜拉形象的第二种接受 指向。这两种接受指向互为补充,共同丰富着现代文学潮流中的叛逆 女性形象系列。 三、男女视角的二重变奏 中国现代作家对娜拉形象接受的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创造,其 中,男女两性作家在他们笔下的“娜拉”身上融入了极为鲜明的性别 特征,本章拟分三个小节对之进行论述。 ( 男性作家往往把“娜拉”放入时代的大潮之中,让她做时代 代言人,在渲染其文化批判色彩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其真实的女性素质、 女性性格;而女性作家笔下的“娜拉”却常常是她们自身,她们通过 对女性心灵的裸露,咏唱爱情,探索两性关系,为我们展现了“娜拉” 生存的原生态。 p 由于男女的性别障碍,男性作家在表现女性世界时往往对其 进行全方位的理性分析,并在潜意识中对娜拉形象采取高高在上的俯 视姿态;而女性作家对“娜拉”的言说则是通过大量的情绪流动来进 行的,展现了一条全新的女性心理波动的情绪流,并且出于自尊补偿 心理,在她们的文本中出现了一批相对于“娜拉”来说软弱和灰色的 男性形象。 ( 男性在塑造“娜拉”形象时常常渲染其性魁力及。放的性观 念,以获得某种情感和愉悦,而女性作家笔下的“娜拉”则烙守精神 之恋,甚至发展为畸形的同性爱。 四、“娜拉走后怎样” 对这一个有关妇女解放及人之存在的命题,中国现代作家通过形 形色色的“娜拉”形象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论证。结果证明,由于复杂” 而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及人本身不可改变的特性,“娜拉’爪〕很难走 出“堕落”或“回来”的怪圈。而冲破了“堕落”或“回来”之命运 的女性,不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便是依据了强大的外界力量。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0
【中图分类】:I206.7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娜拉热”和娜拉的中国化
二、 中国现代作家对娜拉形象的接受指向
三、 男女视角的二重变奏
四、 “娜拉走后怎样”
结语
注释
参考书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靖;孙东平;;试论巴金小说中的家族情结[J];群文天地;2011年09期

2 王璐;;谷崎润一郎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3 黄承基;;论郁达夫小说之小人物审美[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4 王彬彬;;赵树理语言追求之得失[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5 孙斌;;俄罗斯汉学家华克生的中国文学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6 邱秋;;中学教材中鲁迅文章删留及教学浅见[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01期

7 刘伟;;20世纪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比较视野[J];学理论;2011年24期

8 杨玉英;廖进;;1978年以后英语世界的郭沫若研究综述[J];郭沫若学刊;2011年02期

9 王学谦;刘森;;“母亲神话”的解构——论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书写[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颜敏;;郁达夫的南洋形象——有关“南洋郁达夫”研究的清理与反思[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传敏;多点数字化拉形工艺的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少辉;多点拉形中局部变形与成形缺陷及其控制方法的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剑龙;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陈雪;基于离散夹钳与多点模具的板材柔性拉形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昊晗;多辊下压式柔性拉形过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黄怀军;中国现代作家与尼采[D];四川大学;2007年

8 王文勇;科学与人文:中国现代作家的价值选择[D];厦门大学;2009年

9 张高杰;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苏美妮;灵魂漂浮与人格矛盾[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中国现代作家对娜拉形象的接受与再创造[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哲;多点拉形中夹持方式的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郭爽;中国现代作家的自然主义倾向[D];郑州大学;2010年

4 袁鸿;软件移植关键技术研究及拉形成形仿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5 靳红雨;集成化模具优化设计系统[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6 武淑莲;痛苦:生命的最高颜色[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爱兰;论二三十年代文学创作中的基督教文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韩晓清;中国现代作家对福楼拜的接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苏树杰;论中国现代作家的忏悔意识[D];西北大学;2008年

10 周朝晖;多点成形中弹性垫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840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840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1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