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苏雪林文学道路述评

发布时间:2020-11-15 21:18
   苏雪林的文学道路可分为二十年代、三十至四十年代、四十年代以后等三个阶段。本文对这几个阶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尖锐的、迫切需要理论来回答的问题:①苏雪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②在新文学史上应当给与她什么样的评价?③苏雪林应该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像苏雪林这样受到截然不同评价的重要作家是不多的,这一现象之所以值得我们注视,因为它已经超出了对一个作家具体评价的范围,实际上涉及到了长期支配着我们文学评论、文学史研究的某种不成文的基本批评观点、标准、规则和态度。我们的现代文学史研究,实际面临着决定自身科学价值的一次严峻选择,我们必须从更深的层面来正面回答它。 从苏雪林的案例来看,是时代镕就了她的复杂,烙印着她的成与败,她的誉与毁,她的可赞与可叹。因此,没有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冷静探索,就有可能造成我们评价的失衡与偏颇。我们应当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以唯物与辩证的观点审视文学史上比较复杂和有争议的作家,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争鸣,获得越来越接近科学的评价,这就是通过苏雪林评价的反思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二十年代(1919年前至1931年)
    第一节 理论和创作的萌芽
    第二节 理论和创作的发展
    第三节 理论和创作的初步成熟(1921年至1931年)
第二章 三十至四十年代(1931年至1948年)
    第一节 1931年至1938年,武大任教--珞珈山时期
    第二节 1938年至1946年,武大任教--随校入川时期
    第三节 1946年至1949年,武大任教--胜利复员时期
第三章 四十年代以后
    第一节 1949年至1950年,赴港就职真理学会时期
    第二节 1950年至1952年,再度赴法时期
    第三节 1952年至19999年,居台时期
第四章 有关苏雪林文学道路的理论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思广;;在生成与融汇之中——1929-2009年《棘心》的传播与接受研究[J];江汉论坛;201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阮小慧;苏雪林的文学思想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885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85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b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