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到“文气”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1-01-20 13:23
本文主要对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气”到“文气”的演变作了一些梳理,通过对“气”的原义的溯源和对不同时期的“气”的使用情况的分析,以“气”向美学涵义的嬗变为主线,对“气”的美学涵义作了初步的探讨。全文正文共分四章,文前有绪论。引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气”的主要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由于“气”的久远性和它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性,“气”有了它研究的价值;同时,由于“气”的含义的模糊性和复杂性,“气”有了它研究的难度。本文就想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气”有一个系统的、美学的观察。第一章追根溯源,探讨了远古时期“气”的含义。由于受我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气”呈现出一种“具象性”的特征,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极为密切。人们对“气”的认识还停留在一种“物质化”的状态,并没有上升到审美的层面。第二章探讨了西周至战国时期“气”的含义。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在继承远古时期的“气”的使用的基础之上,先秦诸子对“气”的含义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气”的含义的分类更加细致化、多样化。同时也有了美学意义上的“气”的含义,特别是“乐气”理...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先秦“气”字的产生及其原始意义
第一节 “气”的原义及使用状况
第二节 先秦时期“气”的产生原因
第二章 先秦诸子对“气”字的理解与使用
第一节 先秦诸子主体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先秦诸子对“气”的含义的开拓
第三节 “气”的含义向审美意义的转变
第三章 秦汉典籍中“气”字美学意义的拓展时期
第一节 秦汉典籍中“气”的使用状况的分析
第二节 西汉前期至东汉中后期文人心态的转变
第三节 汉末的清议及人物品评之风中的以“气”论人
第四章 曹王“文气”说的提出与影响
第一节 “文气”说的提出
第二节 “气”在其他艺术领域的运用
第三节 曹王“文气”说的个人理解
第四节 《文心雕龙》对“文气”说的继承与创新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命谐和与审美创造——论“养气”说的生命美学意蕴[J]. 许家竹. 东岳论丛. 2005(02)
[2]准确把握“气”的不同内涵——“气盛言宜”与“养气为文”二说比较[J]. 俞水生.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3]曹丕文学批评思想新探[J]. 张恩普,吕宝臣. 克山师专学报. 2004(04)
[4]“文气”说综论[J]. 王剑.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5]“文气”说的古典文论价值论析[J]. 谢学春.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4(04)
[6]曹丕文学思想的原创性[J]. 吴建民.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7]“文气论”的研究[J]. 舒坤尧,高菊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8]对曹丕“文气论”的再认识[J]. 马芹芬. 呼兰师专学报. 2003(03)
[9]“文气”说的渊源及其艺术价值[J]. 张坤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尚“气”、明“志”和凝于“神”——论韩、柳“古文”理论的实践品格[J]. 张毅. 南开学报. 2003(03)
本文编号:2989121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先秦“气”字的产生及其原始意义
第一节 “气”的原义及使用状况
第二节 先秦时期“气”的产生原因
第二章 先秦诸子对“气”字的理解与使用
第一节 先秦诸子主体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先秦诸子对“气”的含义的开拓
第三节 “气”的含义向审美意义的转变
第三章 秦汉典籍中“气”字美学意义的拓展时期
第一节 秦汉典籍中“气”的使用状况的分析
第二节 西汉前期至东汉中后期文人心态的转变
第三节 汉末的清议及人物品评之风中的以“气”论人
第四章 曹王“文气”说的提出与影响
第一节 “文气”说的提出
第二节 “气”在其他艺术领域的运用
第三节 曹王“文气”说的个人理解
第四节 《文心雕龙》对“文气”说的继承与创新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命谐和与审美创造——论“养气”说的生命美学意蕴[J]. 许家竹. 东岳论丛. 2005(02)
[2]准确把握“气”的不同内涵——“气盛言宜”与“养气为文”二说比较[J]. 俞水生.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3]曹丕文学批评思想新探[J]. 张恩普,吕宝臣. 克山师专学报. 2004(04)
[4]“文气”说综论[J]. 王剑.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5]“文气”说的古典文论价值论析[J]. 谢学春.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4(04)
[6]曹丕文学思想的原创性[J]. 吴建民.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7]“文气论”的研究[J]. 舒坤尧,高菊梅.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8]对曹丕“文气论”的再认识[J]. 马芹芬. 呼兰师专学报. 2003(03)
[9]“文气”说的渊源及其艺术价值[J]. 张坤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尚“气”、明“志”和凝于“神”——论韩、柳“古文”理论的实践品格[J]. 张毅. 南开学报. 2003(03)
本文编号:2989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8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