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骚体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0 15:09
骚体,是一种独立独特的文体样式。骚体在产生阶段,受到了不同文化和不同诗体的广泛影响,但整体看来,骚体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楚文化是骚体产生的天然土壤,楚地民歌和祭祀歌谣是骚体形成的直接渊源,骚体是屈原对传统学术文化多元继承并进行创造性加工的结果。骚体独特的文体特征表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上来说,骚体以句中是否带有特殊虚词“兮”为判断依据,由“兮”字组构而成的特殊句式是骚体判定上的重要标准;从内容上来讲,骚体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并且善于表达哀怨愤懑之情,这些要素构成了骚体的内在情感特质或内在精神。汉代尤其是汉初人们对文体的概念还很模糊,文体分类的意识处于萌发阶段,所以造成了骚赋不分的现象。赋体对骚体有所学习,绝对不能等同于骚赋同源同体。骚体和赋体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体样式。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历史时期。整个南宋时期,宋王朝与金王朝都处于对峙的局势,连年的战乱,使人民饱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之苦;南宋政府的腐朽统治,苛刻沉重的赋税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这些社会现实对南宋骚体文学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南宋对佛、道两教采取保护、鼓励的措施,佛家和道家文化也得以广泛传播。骚体文学也...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骚体概说
1.1 骚体的渊源及形成
1.1.1 楚辞与《诗经》的关系
1.1.2 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
1.1.3 骚体称谓的形成及其与赋的关系
1.2 骚体的艺术特征
1.2.1 骚体的形式特征
1.2.2 骚体的情感特质
第2章 南宋骚体文学发展概况
2.1 南宋社会文化对骚体文学发展的影响
2.1.1 内忧外患的社会局势
2.1.2 "佛""道"两教的盛行与理学思想的繁荣
2.1.3 南宋文人的心路历程
2.2 南宋骚体文学的创作分期
2.2.1 两宋之际——宋高宗统治时期:爱国主义的弘扬与逃避现实的无奈
2.2.2 孝宗——宁宗时期:爱恨交揉与骚理交织
2.2.3 理宗——南宋灭亡:对黑暗统治的悲愤,对无奈现实的逃避
2.3 南宋骚体文学的分布
2.3.1 骚体诗
2.3.2 以赋名篇的骚体
2.3.3 哀悼类文章中的骚体
2.3.4 碑志类铭文中的骚体部分
2.3.5 拟作骚体
2.3.6 其它形式
第3章 南宋骚体文学创作题材内容研究(上)
3.1 充满忧患意识的感物咏怀之作
3.1.1 爱国情怀的展现——故国之思与忠愤之情
3.1.2 个人情感的流露——感物伤时与咏史怀古
3.2 贴近日常生活的写景咏物之作
3.2.1 咏物之作——摹形状物与托物言志
3.2.2 写景之作——景致勾描与借景抒情
第4章 南宋骚体文学创作题材内容研究(下)
4.1 反映理学情趣、道家思想和佛禅之意的骚体作品
4.1.1 反映理学思想之作——论"理"之作与骚理交融
4.1.2 反映道家思想之作——游仙幻想与道家玄理
4.1.3 反映佛家思想之作——佛家之事与佛家之思
4.2 悼亡祭奠、祭祀祈福之作——悼念死者与祭祖敬神
4.2.1 悼亡祭奠之作——祭奠死者与悼念故人
4.2.2 祭祀祈福之作——祭祖敬神,祈求福佑
第5章 南宋骚体文学的艺术特色
5.1 南宋骚体文学的体式灵活多样
5.1.1 《离骚》体作品
5.1.2 《九歌》体作品
5.1.3 《橘颂》体作品
5.1.4 "楚歌"体
5.1.5 骚体的混合体式
5.2 南宋骚体文学的普遍散文化倾向
5.2.1 形式上骚散结合,自由松散
5.2.2 表现手法多样化
5.3 南宋骚体文学的艺术风格
5.3.1 对原初骚体"香草美人"象征、比兴传统的继承
5.3.2 南宋骚体文学趋俗化的审美情趣
5.3.3 语言风格出现平易化的趋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南宋骚体文学列表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J]. 汪洋.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04)
[2]《楚辞》“兮”的语气与句法位置探析[J]. 陈明富.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3]北朝骚体文学概述[J]. 郭建勋,荣丹. 中国文学研究. 2006(01)
[4]论楚辞不学《诗经》[J]. 陈桐生. 云梦学刊. 2006(02)
[5]楚辞文体在汉代的流变[J]. 吴贤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12)
[6]楚辞与楚国社会文化[J]. 董运庭.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7]论楚辞体的生成及其与音乐的关系[J]. 李炳海. 中州学刊. 2004(04)
[8]论宋代辞赋[J]. 曾枣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9]论《楚辞》的审美意韵[J]. 徐军强. 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3(07)
[10]北宋中期骚体赋风的演变[J]. 刘培,杨同亮.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本文编号:2989269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骚体概说
1.1 骚体的渊源及形成
1.1.1 楚辞与《诗经》的关系
1.1.2 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
1.1.3 骚体称谓的形成及其与赋的关系
1.2 骚体的艺术特征
1.2.1 骚体的形式特征
1.2.2 骚体的情感特质
第2章 南宋骚体文学发展概况
2.1 南宋社会文化对骚体文学发展的影响
2.1.1 内忧外患的社会局势
2.1.2 "佛""道"两教的盛行与理学思想的繁荣
2.1.3 南宋文人的心路历程
2.2 南宋骚体文学的创作分期
2.2.1 两宋之际——宋高宗统治时期:爱国主义的弘扬与逃避现实的无奈
2.2.2 孝宗——宁宗时期:爱恨交揉与骚理交织
2.2.3 理宗——南宋灭亡:对黑暗统治的悲愤,对无奈现实的逃避
2.3 南宋骚体文学的分布
2.3.1 骚体诗
2.3.2 以赋名篇的骚体
2.3.3 哀悼类文章中的骚体
2.3.4 碑志类铭文中的骚体部分
2.3.5 拟作骚体
2.3.6 其它形式
第3章 南宋骚体文学创作题材内容研究(上)
3.1 充满忧患意识的感物咏怀之作
3.1.1 爱国情怀的展现——故国之思与忠愤之情
3.1.2 个人情感的流露——感物伤时与咏史怀古
3.2 贴近日常生活的写景咏物之作
3.2.1 咏物之作——摹形状物与托物言志
3.2.2 写景之作——景致勾描与借景抒情
第4章 南宋骚体文学创作题材内容研究(下)
4.1 反映理学情趣、道家思想和佛禅之意的骚体作品
4.1.1 反映理学思想之作——论"理"之作与骚理交融
4.1.2 反映道家思想之作——游仙幻想与道家玄理
4.1.3 反映佛家思想之作——佛家之事与佛家之思
4.2 悼亡祭奠、祭祀祈福之作——悼念死者与祭祖敬神
4.2.1 悼亡祭奠之作——祭奠死者与悼念故人
4.2.2 祭祀祈福之作——祭祖敬神,祈求福佑
第5章 南宋骚体文学的艺术特色
5.1 南宋骚体文学的体式灵活多样
5.1.1 《离骚》体作品
5.1.2 《九歌》体作品
5.1.3 《橘颂》体作品
5.1.4 "楚歌"体
5.1.5 骚体的混合体式
5.2 南宋骚体文学的普遍散文化倾向
5.2.1 形式上骚散结合,自由松散
5.2.2 表现手法多样化
5.3 南宋骚体文学的艺术风格
5.3.1 对原初骚体"香草美人"象征、比兴传统的继承
5.3.2 南宋骚体文学趋俗化的审美情趣
5.3.3 语言风格出现平易化的趋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南宋骚体文学列表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J]. 汪洋.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04)
[2]《楚辞》“兮”的语气与句法位置探析[J]. 陈明富.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3]北朝骚体文学概述[J]. 郭建勋,荣丹. 中国文学研究. 2006(01)
[4]论楚辞不学《诗经》[J]. 陈桐生. 云梦学刊. 2006(02)
[5]楚辞文体在汉代的流变[J]. 吴贤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12)
[6]楚辞与楚国社会文化[J]. 董运庭.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7]论楚辞体的生成及其与音乐的关系[J]. 李炳海. 中州学刊. 2004(04)
[8]论宋代辞赋[J]. 曾枣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9]论《楚辞》的审美意韵[J]. 徐军强. 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3(07)
[10]北宋中期骚体赋风的演变[J]. 刘培,杨同亮.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本文编号:2989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89269.html